新闻中心

“莲花落”如遇“二人转”,如何共振

2025-02-06 14:49

来源:

正月初五,辽宁省铁岭市开原大戏院里,穿着高跟鞋、身着晚礼服的女演员身姿婀娜,高亢开嗓:“正月也是里儿,正月初三四儿……”伴着欢快的唢呐声,粉色绢扇在她和男搭档手中上下翻飞、熟练转动,两人整齐的秧歌步,扭出了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二人转经典曲目《双回门》唱段,湮没了零下20摄氏度寒夜里的冷寂。

在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记者前往赵本山的家乡铁岭市开原市,体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北地区民间艺术二人转。整场表演,如潮掌声、笑声连连,演员与观众互动接连不断,从头火到尾。

思考表演火爆原因,记者认为,关键在于“守”与“破”的核心理念。演出将老程式与新潮流有机结合,让传统与创新在舞台上有了具象化的演绎。10余位演员如走马灯般轮番登场,每组基本都以男演员单口开场,带着东北特有的“说口”热场,且“现挂”众多,即根据观众反馈即兴发挥,凸显互动性。不拘泥于传统唱腔、乐器吹拉,观众可以看到:西装笔挺的小伙将手中飞速旋转的八角手绢划出红色光带,转身就拉出电子琴弹唱了一首《还珠格格》主题曲《当》;杂技演员在三四米高的地方架起塑料椅,表演高空倒立后,又与穿着相声大褂的搭档踩出了抖音神曲的鼓点,赋予扭秧歌前沿表达……传统艺术的边界在观众的喝彩声中悄然拓展。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告诉记者:“老一辈人喜欢听二人转的唱腔,甚至将词倒背如流,但在年轻人眼中,因循守旧的传统演绎,失去了原有的吸引力。”

突破,并非动摇根基,反而印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本质的生命力——它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当代人血脉中的文化基因。舞台上的创新实验揭示这样一种文化自觉:八角手绢旋转的轨迹依然遵循着百年传承的腕力技巧,脱口秀里的网络热词包裹的仍是东北方言的幽默内核,年轻演员踩着抖音神曲跳舞时,脚下踏的依旧是秧歌步的变种。这种“旧骨生新肉”的蜕变,也在南北曲艺间形成奇妙共振。正如绍兴莲花落艺人将乡村振兴、城市变迁的故事写入唱词;浙江省2025越剧春节晚会巧妙融入AI技术。传统艺术焕发新生机,非遗保护的密码或许就藏在这种“熟悉的陌生感”之中。

(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