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芳
“两个娘子小身材,捏着腰儿脚便开,若要尝中滋味好,除非伸出舌头来。”这是宋代女词人朱淑贞的《咏箸》诗,将筷子拟人化,读起来趣味横生。
筷子在古代叫“箸”,后因民间风俗忌讳“箸”与“住”字谐音,有停止之意,很不吉利,于是反其意而改称为“快”,加上“竹”字头,以寄一帆风顺之意。
筷子于国人而言再熟悉不过。一双筷子在手,能挑、能扒、能夹、能剥、能拌,被西方人誉为“东方的文明”。每逢春节来临,我国民间有添换新碗筷的传统习俗,其寓意一是添丁添碗,表示子孙满门,有添福之意;二是添新碗,置新箸,来年米谷停不住,有添财之意。
筷子文化源远流长,在夏商周时期就开始使用。最早的筷子以毛竹制成。以后,逐渐出现兽骨、金、银和象牙制作的筷子。《史记》中有“纣为象箸而箕子唏”的记载。意思是说纣王生活奢靡,使用的筷子都是象牙制成的。箕子则在一旁叹息,替国家的前途担忧。到汉魏六朝时,筷子的使用已十分普遍,有钱人家使用的筷子更是制作精良。汉成帝曾以一双珍贵的文犀辟毒箸赠与爱妃赵飞燕。
及至唐宋,筷子成了一些人身份的象征。皇室及宫臣宴饮皆用金筷。豪门贵胄在宴请嘉宾时,常配以典雅的牙筷或玉筷。明清时代,镶银筷子非常流行。
《红楼梦》第四十回里有一段筷子的生动描写:大家吃毕,凤姐手里拿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三镶银箸,按席摆下。那刘姥姥入了座,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刘姥姥用它夹鹌鹑蛋,滑溜溜的,左右不顺手,惹众人都一齐哈哈大笑起来。
过去,一些地方常将筷子作为女子的陪嫁物,当新人双双入洞房时,闹房的人一面往床上扔筷子,一面叫喊“筷子筷子,快生贵子;筷子飞扬,子孙满堂;筷子落地,状元及第。”在中国传统节日中,八双筷子祝福大吉大发,十双寓意十全十美、团团圆圆。小小的筷子,被注入了越来越丰富的民俗文化意蕴。
如今的筷子文化更是表现得淋漓尽致,许多名胜旅游区专门定制、销售有特别纪念意义的筷子,上面印有名胜古迹或旅游纪念标记,受到国内外游客和收藏者的青睐。据说,1972年尼克松首次访华时,在出席周恩来总理举行的国宴上,学会用筷子尝遍满桌的中华美食后,他高兴地放下筷子,加拿大一位记者忙把这双筷子抢了去。事后,一些欧美收藏家争相请他转让这双筷子,出价竟高达2000美元。
其实,筷子蕴含着高深的物理学原理。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说:“(筷子)如此简单的两根东西,却高妙绝伦地应用了物理学上的杠杆原理。筷子是人类手指的延伸,手指能做的事,它都能做,且不怕高热、不怕寒冻,真是高明极了。”
“殷勤问竹箸,甘苦尔先尝。滋味他人好,尔空来去忙。”当你借助筷子遍尝盘中佳肴时,是否也品味过一副副轻巧又灵活的筷子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呢?
(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