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健
鲁迅本姓周,名樟寿,字豫山。1898年5月,17岁的鲁迅选择学洋务这条路,到南京考进了江南水师学堂。当初这样选择,家道中落是主要因素,而水师学堂不收学费,还发津贴。另外,也因为有个远房叔祖在该学堂当监督。
这个叔祖叫周庆蕃,字椒生,1845年出生,鲁迅这一辈尊称他“庆爷爷”。他中过举人,后来在江南水师学堂做中文教习,兼任管轮堂监督。
其实,那时报考新式学堂并不难,只要有人肯去,学校无不欢迎,所以鲁迅、周作人先后考入水师学堂。不过,如果不是这个庆爷爷在那儿,周氏兄弟未必大老远的跑到南京去求学。而周氏子弟中因为这层关系进水师学堂的,鲁迅是第三个;三年后,周作人也追随兄长的脚步来到这所学校。因此,周作人在回首往事时写道:“饮水思源,他的功劳也不可埋没。”鲁迅的母亲对此心存感激,1898年之后,每逢周庆蕃放假回乡,总要准备一只炖鸡送过去,以表达对他的谢意。
入学第一件事,是周庆蕃给新来的侄孙改了个名字,叫“周树人”。为什么要改名字呢?据说当时江南水师学堂刚刚创办,在社会上被人们看不起,以为这帮学生跟当兵的差不多,有辱门楣,因而读书人觉得不值得拿真实姓名去注册,就随便改一个聊以充数。
鲁迅在南京的第一年,经历了戊戌变法从酝酿、实施到终结的过程。走出闭塞的小城,呼吸到维新运动的新鲜空气,鲁迅异常兴奋,他如饥似渴地阅读《时务报》等报刊书籍。《时务报》由梁启超等人主编,是维新派最重要、最有影响的机关报。
维新变法触犯了统治阶层中守旧派的地位和利益,当然遭到了极大的阻挠和打压。比如1898年7月12日的《申报》上刊登了许应骙的一道奏折,请求清廷将维新派领袖康有为罢斥驱逐回籍。许应骙曾官至闽浙总督、礼部尚书,是反对变法的顽固分子的代表,他还有一个身份——许广平的祖父。
周庆蕃骨子里是个封建社会的士大夫,信奉三纲五常和道教经典,对鲁迅接触维新派的书刊很不满意。有一天,他把鲁迅叫过去,严肃地说:“你这孩子有点不对了,拿这篇文章去看去,抄下来去看去。”说着,把刊登许应骙奏折的那份《申报》递过去,劝诫鲁迅不要看维新派的报刊。戊戌变法失败后,周庆蕃还在鲁迅面前为他的“先见之明”而自鸣得意。对于本家叔祖的这些说教,鲁迅压根儿置之不理,照样热切地接纳新思想新学说。
“树人”二字,典出《管子·权修》。“终身之计,莫如树人”,重在强调培养人才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周庆蕃是长辈,为鲁迅改名“树人”的本意,是期望这个侄孙发愤苦读,将来能荣宗耀祖、守旧卫道。然而他始料未及的是,二十年后,“周树人”却成了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成了反对旧道德、旧礼教最坚决的斗士。
鲁迅先前字豫山,是祖父周介孚起的,因与“雨伞”谐音被同学取笑,又请祖父改定为豫才,其寓意为:祖上预先设定的才智,一定要努力达到。至于易名树人,与豫才的意义相当合拍,所以不再更换,而二弟、三弟后来也分别改名为周作人、周建人。
江山代有才人出。周氏兄弟的名字,将永久铭刻在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的煌煌史册上。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