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上午,在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血管外科住院病区,戴大爷在女儿搀扶下正在“下床”锻炼。“没想到这么快就能下地走路了,蛮开心的。”戴大爷说。5天前,该医院血管外科团队顺利完成一例左侧股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术,为戴大爷开辟血运新通道,避免了截肢风险。
今年81岁的戴大爷是嘉兴平湖人,4个月前,因为左下肢乏力,走不了路,且夜间疼痛难以入睡,便去了平湖当地一家医院就诊,诊断为左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伴有左下肢冷感、伴麻木,属于间歇性跛行期。当地医院尝试腔内微创支架手术,无奈其病史长久,血管严重钙化,反复努力均未开通血管。在就诊中,戴大爷的女儿打听到,浙江省人民医院越城院区血管外科有“换血管”这样的专业技术,便慕名而来。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实际上是一种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疾病,也是血管外科中较为常见的疾病。简单地说,就是下肢动脉堵塞、氧供应不足,因缺氧以致活动后出现疼痛。该病根据病程的发展和严重程度分三期:分别为间歇性跛行、静息痛和肢体坏疽。如戴大爷一样的属于间歇性跛行期。
按照常规,如果是早诊断早治疗的话,像这种病仅放几个支架做一次微创就能完成。但由于实在拖得太久,戴大爷的病情比较严重:左腿的股浅动脉已完全闭塞,股动脉全程钙化,像一条“钢筋”。浙江省人民医院副院长、血管外科学科带头人蒋劲松说,这也意味着潘大爷的左下肢需要重建一条动脉血流通道,并改善肢体血液供应。他表示,对于浙江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中心来说,微创腔内支架手术不是不行,只是长段病变往往需要植入多个支架,1年通畅率也只有50%左右。为此,血管外科团队经讨论和沟通后,最终决定为其制定彻底的解决方法:左侧股总动脉——膝上腘动脉人工血管搭桥转流术,从而为戴大爷的脚争取新生的机会。
上周,医生在潘大爷的左侧大腿至膝关节内侧的体表内,通过手术在两个小切口之间做一条隧道,置入一条长约40厘米的“人工血管”与股腘动脉做端侧吻合,再缝合血管。蒋劲松说,虽然这是血管外科的一个常规手术,但缝合过程却是个精细活,过了,容易造成狭窄;不及,会造成漏血,技术要求比较高……大约一个小时,手术终于顺利完成,通过这条珍贵的生命线可以直接向足部小动脉输送血液。昨天,查房医生说,现在戴大爷已经能下地走路了,过两天情况还会更好,可以康复出院了。
“冬天来了,这个病是高发病,尤其是中老年人更要特别关注。”蒋劲松说,这个病早期症状不明显,进一步发展后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随着病情发展,给患者带来的潜在风险不容小觑,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肢体坏死或截肢。而随着气温下降,血管收缩,发病率还会变高。蒋劲松表示,一旦出现相关临床症状,要做到早诊早治。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