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过了冬至,便到了一年中最寒冷的时节。在这寒冷的环境里,松树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坚韧的精神,在冬日中绽放出美丽的光芒。
作为“岁寒三友”之一,从古至今,松树是最常被文人墨客歌咏的独特风景之一。
唐人杜荀鹤有一首谜诗:“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谜底就是这松树。
最早在《诗经》中出现的松树,有作为自然景物的松树,如《商颂·殷武》:“陟彼景山,松柏丸丸。”描绘的是“松柏”的生长状况。也有具有实用价值的松树,如《鲁颂·閟宫》:“徂徕之松,新甫之柏。是断是度,是寻是尺。松桷有舄,路寝孔硕。新庙奕奕,奚斯所作。”讲述的是“松柏”用于建造宫殿。还有作为“比兴”的对象,如《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桥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以山上生长的挺拔的青松来比喻、烘托人世间的好男儿。
青松灵性的风骨与清高的气度,可以在岁月的长河里流淌永恒的生命。其形态崇高:“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李白);“君不见拂云百丈青松柯,纵使秋风无奈何。”(岑参)。其声色雄健:“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白居易);“阴月净松林,千峰同一色”(欧阳修);“风入寒松声自古,水归沧海意皆深”(刘威)。其更有坚贞节操,隆冬不凋:“青松寒不落,碧海阔逾澄”(杜甫);“孤标百尺雪中见,长啸一声风里闻”(李山甫);“兰秋香不死,松晚翠方深”(李群玉);“贞心初得地,劲节始依人。”(钱众仲)
白居易《栽松》二首曰:“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栽植我年晚,长成君性迟。如何过四十,种此数寸枝。得见成阴否,人生七十稀。”“爱君抱晚节,怜君含直文。欲得朝朝见,阶前故种君。知君死则已,不死会凌云。”一个“爱”字,道出了自己对松树的情有独钟。刘桢《赠从弟》诗:“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所谓“本性”,不正是含蓄的自我表白吗?李商隐失意之时借青松寄怀,远离繁嚣,等待时机,他相信青松来日必能生成上药伏龟,得遇世人赏识。其《高松》诗云:“高松出众木,伴我向天涯。客散初晴后,僧来不语时。有风传雅韵,无雪试幽姿。上药终相待,他年访伏龟。”
杜甫在多年的羁旅生涯中,也没有放弃爱国爱民的抱负,他坚信“新松恨不高千尺”,终将穿透云霄,抵达人生的高度。其《严郑公阶下新松》诗云:“弱质岂自负,移根方尔瞻。细声闻玉帐,疏翠近珠帘。未见紫烟集,虚蒙清露沾。何当一百丈,欹盖拥高檐。”清人李方膺《苍松怪石图》题诗曰:“天地本无心,万物贵其真。直干壮山岳,秀色无等伦。饱历冰与霜,千年方未已。”还有陈毅元帅的《青松》:“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名山自有佳松在。今人多有《黄山迎客松》画作,或题诗:“松翁挺立玉屏峰,颔首相邀似重逢。笑迎东西南北客,黄山深处觅仙踪。”让人联想到庐山仙人洞松,毛泽东的《七绝》是:“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
古代一首宝塔诗《松》:“松,从容,盘山中,岁月匆匆,霜染色更浓,岂邻藤萝芳丛,铁枝凤羽舒晴空,弦飘鹤唳岫云仙踪,心寄天地不扮洛阳宫,涧溪吟离骚仰首对苍龙。”真是形神皆备了。
当今一曲《松之赞》:“青山不老皆由汝,雨雪风霜奈若何。可伫危崖云海上,可留幽涧岁月蹉。虬枝刚劲见真骨,泪渍斑驳作泣歌。剥落老针新又刺,黄沙漫卷自操戈。君是松,顶天立地任狂风。”可谓风华毕现啊!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