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习记者 俞姝萱
棕编是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它以棕榈嫩叶为原料,通常以一根叶茎为架,运用编扣、打结、穿插等工序,利用结与结之间的差异,巧妙地把日常所见的物品惟妙惟肖地呈现出来。绍兴棕编技艺有2000多年历史,作品以小巧、逼真见长,比如蟋蟀、螳螂、蚂蚱、玫瑰花、麦穗等,也会编织龙、鹿等较大的作品。
近日,绍兴棕编非遗传承人胡志刚向记者展示了棕编技艺,他编制的是一只螳螂。只见他戴好手套,先在手指及叶子上蘸点水,以防划伤,然后用工具削去棕榈叶的多余部分,再将加工好的棕榈叶通过特殊手法一圈一圈绕在一根叶茎上,形成一个个环套结。胡志刚的手指在棕榈叶间翻飞,动作灵巧,不一会儿,螳螂身体已完成了一半,但胡志刚说,这只是开始,整只螳螂制作过程需要3个多小时。他的身边放着许多栩栩如生的棕编作品,停在一方木质底座上的小蚂蚱吸引了记者的目光,它全身呈棕绿色,活灵活现,好像下一秒就会跳到手上。
胡志刚从小跟着祖父学习棕编手艺,从事棕编工艺已有41年。2013年,他被认定为“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棕编)代表性传承人”。几年前,胡志刚的妻子开始向丈夫学习棕编手艺,现在夫妻俩都能编出惟妙惟肖的棕编作品。为了更好地传承棕编技艺,胡志刚还会抽空走进课堂、街道、福利院,讲述棕编历史,教学棕编制作方法。
据胡志刚介绍,传统棕编的制作原料为棕榈鲜叶,保存期短,局限性较大,而绍兴棕编则以经过处理的干棕榈叶为原材料,一般选取秋天的新鲜棕榈叶,经过去头、洗净、蒸煮、晒干等工序,方能使用。以干棕榈叶制作的棕编作品保存期大大延长,从而促进了棕编艺术的发展。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见习记者 俞姝萱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