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红树青山白马湖,雨丝朦胧两模糊”;这里,“湖在山的趾边,山在湖的唇边。”《无言之美》在这里诞生,《雷雨》在这里首演……这里,便是春晖,一座坐落在白马湖畔的百年名校。
站在这里,回望百年,一钩新月高悬天际,芳草连天回响耳边;白马的晓风拂过柳岸,塘中的荷花开满心间。这里的一砖一瓦,古朴而典雅,仿佛诉说着上虞的往昔和春晖的故事。
时间拨回1919年,陈春澜出于对教育的重视,和对家乡教育的振兴。他诚邀王佐和经享颐筹建春晖中学,总捐银二十万两,不久后便与世长辞。
早期的春晖,名师云集,群贤毕至。他们满怀救国图强的赤诚理想,齐聚白马湖畔践行新教育,传播新文化,孕育了众多先进的教育主张,诞生了诸多清隽的文艺作品,书写了一段堪称奇迹的人文佳话。由此,春晖中学成为一方教育重镇、人文圣地、精神高地,赢得“北有南开,南有春晖”的美誉,创造了一个现代教育和文化的时代范本,成为中国现代新教育和新文学的发源地之一。
后日寇侵华,师生同仇敌忾,顽强抗争,迁址泰岳寺,坚持教学。新中国诞生,学校改为公立,白马湖畔春晖善照。“文革”十年,再历磨难,改名继抗,易址小越,改革开放,重获新生,返址复校,不断开拓,成为中国名校。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一首《游子吟》代代相唱,唱了百年,成为许多人心中那段最美好的回忆。
时光匆匆流过,短短几十年,中国不断发展,是那么繁荣富强,百姓安居乐业。白马湖清澈的湖水,倒映着的春晖,也发生不一样的变化……
微风拂过,校门口的落叶缓缓飘落,宛如只只黄蝴蝶落在柏油马路上。随着汽车进进,智能摄像头闪烁着,起出落杆也缓缓升起……
走进大门,浓厚的书香气迎面扑来,感应路灯照亮了前方的路。这里的一草一木,似乎都有着深厚的情感,也许在百年前,只是棵不起眼的树苗,而如今己长成参天大树。
走过明朗的走廊,一间间教室出现在眼前。轻轻推开门,咦?这是什么?不同于以前,现在教室的门更加智能,更加方便。一台一体机夹在黑板中,让学习更加方便。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研学时的所见所闻。当大屏幕中播放着春晖的百年历史。那一刻,先人们似乎并没有离开,仍为我们指点方向。他们用时间和生命,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青年才俊,为国家奉献,为人民服务。他们站在那片金色的光芒中,一种崇敬感油然而生……
古今对比,百年前的春晖“汇一时之名流、大师云集,开教育之先河,一洗积弊;红色的基因融在血脉;生命的光辉却愈发鲜明。”而今日之春晖拥有“山光水色相响成趣、园中万物朝气蓬勃”的美丽;拥有自由奔放,紧随时代大势,兼容并包,海纳天下百川"的气韵;拥有“自强、勇敢、无私、牵献”的灵魂。
(上虞区百官小学六〈8〉班 祝梓堰 指导老师 江海囡)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