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许思湄:一生从幕54年的清贫师爷 史如烟

2024-12-22 08:43

来源:

许思湄(约1769——1856),字葭村,今柯桥区安昌街道人,一生作幕宾,详细的生平资料留存较少。但他留下的书信集《秋水轩尺牍》,浓缩了他游幕生活的点点滴滴,再现了晚清底层文人的艰难命运,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价值,与龚未斋所著《雪鸿轩尺牍》一起被誉为“清代尺牍经典双璧”。

他的幕友兼姻亲冯璞山在芸香堂《秋水轩尺牍详注》的序文中写道:“吾乡许葭村先生,少负才名,群推伟器,惜家贫无以自存,因舍孔孟,习申韩,橐笔游燕南,非素志也。乃其秉性慈祥,持躬谨慎,遇大疑,治大狱,明决如神,以故四十余年殊无虚席。初则邑宰、州牧拥筹争迎,继而大吏倾心,遇隆师视。……尺牍或自述生平,或畅言事理。”由此可知,许思湄应是出生于读书人家,自幼天资聪慧,文学修养良好,有志于走科举取士的道路,但因家贫无以为生,只好舍弃孔孟之学,转而研习申韩法家之术,最后走上从幕这条道路。

许思湄在乾隆五十三年(1788)离乡北上,到达直隶保定。初涉世途,到处乞求他人的关照,目睹了各种人情世态,开始体会到谋生的艰难,同时又非常思念家乡和亲人,于是作《初抵保阳有感》,道出内心的愁绪:“已违亲舍三千里,不尽愁肠十二时。俯仰忍看人面冷,艰虞始觉世情危。”从《秋水轩尺犊》中的来往信件可以知道,许思湄曾在直隶永平府的抚宁县和卢龙县,天津府的天津县(今天津市)、静海县、盐山县(今属河北),顺天府的北平、大城县,保定府的清苑县以及山西省大同县等地为幕。在数十年的从幕生涯里,他四处奔波,兢兢业业,但遭遇坎坷,穷困潦倒。

许思湄早年丧子,又遇母病,生活清贫,境况凄楚。嘉庆元年(1796)初,他被清苑李知县聘为刑名师爷,多方借贷后,勉强在保定买房,把家眷接来同住,以解思念之苦。年终因李知县升官,无须再聘请幕友,许思湄转而投身于盐山邓知县幕下。嘉庆三年,他为了摆脱幕宾的尴尬处境,弥补一下自己的仕途缺憾,于是又卖房又借钱,好不容易捐了一个不入流的小官,但因抽签分发在陕西,关山戎马,不便远行,只好作罢,最后只得一个虚而不实的官名,如同鸡肋。结果却弄得自己债台高筑,劳累不堪,心情郁闷。无奈之下,他只好又继续从幕,凭借一枝笔杆儿来敷衍生计。后来,年老体衰的他,渐觉宾主感情平淡的无趣,萌生了返乡的念头。这种心情流露在《问狄小同生子否》中:“大抵主情似水,客兴如秋,交以淡成,各行其素而已。入冬后,贱体时复多病;而求珠有愿,种玉无田,嗣息之谋,尚在虚左。”因此,在道光十一年(1831),63岁的许思湄终于辞馆南归。回来后,他并没有息影颐养,而是被生活所迫而不得不抱病在江南一带重操旧业,直至道光二十一年最终辞馆回家,此时的他已是73岁的垂垂老翁了。

许思湄一生从幕54年,幕名甚好。因此,数十年中幕无虚席。但他游幕四方,居无定所,囊空如洗,亦长年饱受寂寞凄清之苦。其在尺牍中,屡有诙谐的黑色幽默,如在《与王沧亭叙说别后事况》中,他这样调侃自己:“自怜亦堪自笑,比值同人归里,馆中惟我独居;加以清磬红鱼,直是修行古刹。”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