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岁寒又冬至 团圆正当时

2024-12-22 08:34

来源:

昨天,是2024年的冬至。冬至,又称为“冬节”“长至节”或“亚岁”等,是中国农历中的一个重要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日通常在每年的公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它标志着农历年的最后一个季节——冬季的正式开始。那么,对于冬至的由来和意义,大家又了解多少呢?

“冬至”最早起源于2500年前

冬至,最早起源于我国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当时的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自冬至起,白天会渐渐变长,古人认为这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所以冬至是年周期、大自然气运周期、万物生长周期的真正起点,代表下一个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据历史记载,从周到秦,一直到汉武帝前,中国便是以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的。也就是说,当时的人们是在冬至这一天过新年的。即使实施夏历后,冬至也一直排在24个节气的首位,被称之为“亚岁”。

把冬至作为节日来过,则源于汉代。汉武帝采用夏历后,虽把正月与冬至分开,但却设置了“冬至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并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到了魏晋南北朝及宋代时,人们愈发看重“冬至节”,冬至的习俗也更多了。大家在这天会换上新衣服,并置办节日饮食用品,还要祭祀祖先,相互往来庆贺,和过年无异,所以当时也有冬至“一如年节”的说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元、明、清时期。哪怕是现在,冬至还有小年的称谓,“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也就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数九寒天”拉开帷幕

冬至,顾名思义便是凛冬已至。中国的传统习俗是从冬至日开始“数九”的,冬至这一天标志着“一九”的开始。从冬至起,每过九天便递增一“九”,全年最冷的数九寒天即将到来。俗语有云“最冷不过三九天”,民间也有“三九四九冰上走”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以后的这个时段天寒地冻,特别寒冷。直到“九九”届满,共81天后,春暖花开的日子才会到来。

不过,柯桥地处江南,本身冬季气温就没有那么低,而且今年冷空气来得又很晚,那么今年冬天会不会是暖冬呢?中国自古有一句民谚,为“早冬至穿单衣,晚冬至冻死牛”。意思就是早冬至会暖和,晚冬至会很冷。至于早晚冬至的区分,往往是按照农历来分,如果冬至出现在初一到初十左右,那么就是早冬至,要是在廿一之后,那么就是晚冬至。

按照老辈经验,冬天如果冷得早,前期把冷空气“配额”用得差不多了,到了冬至后反而没那么冷了,所以穿衣也就不需要太厚。要是冬至来得晚,那么冷空气的“配额”还较多,所以天气相对会更冷。今年的冬至是在农历的十一月廿一,因此也属于“晚冬至”,按照老一辈的经验来说,到“三九”天时可能会比较冷,所以大家可以提前做些防冻保暖准备工作。

另外,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因此,冬至日是中国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所以,在冬至日晚上,亦有不出夜门、早早睡觉的说法。

“藏”于冬至

以待春时

冬至已至,春归有期。冬至也是阴阳二气转换之日,从此阴气盛极转衰,阳气开始萌生,生命的活动将开始缓缓由衰转盛,由静转动,因此冬至又称“一阳生”,民间亦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

所以说,冬至前后正是兴修水利、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积肥造肥的大好时机,也是充分利用冬闲田发展秋冬露地蔬菜等经济作物种植的大好时机。

像冬小麦、油菜等作物,需要中耕松土,也可酌情施些腊肥,并清沟理墒。若遇干旱现象,还应适量进行浇水。冬天闲置田块还可以翻犁晒白、清除杂草,疏松土壤,增强蓄水保水能力,消灭越冬病虫,以减少病害源头。

水产养殖方面也可以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寒冷天气,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如遇降雨,要注意抓住机会做好蓄水防旱工作。

另外,柯桥南部山区还有许多茶园。为了减少来年病虫的发生和危害,要及时清园,同时采取茶丛覆盖、行间铺草等管理措施,既能保湿保温,又能防治水土流失等,确保安全越冬,来年实现丰产。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