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大地上,临江临河面海面湖的城市有很多,但恐怕没有一座城市像绍兴一样,与水有着那么亲密的血肉般的联系。在绍兴,水是城市的肌理,也是城市的灵魂。
一
绍兴建城史以及2500多年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征服水患、善用水力、巧借水势的水利史,而浙东运河在绍兴千年不息地流淌,正是绍兴向水而生的一个历史侧影。
公元前490年,“入吴为奴”的越王勾践从吴国回到越地,开始“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卧薪尝胆、励精图治。他令范蠡从山谷迁出到海边高地,筑成勾践小城和山阴大城,又采纳计倪“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的建议,对潮汐出没、盐碱涝渍的沿海地带进行大规模改造。改造的第一步,便是开掘山阴水道。尔后,又组织人力修筑海塘,拒咸蓄淡,开辟出粮食产区富中大塘。山阴水道解决了当初越国沼泽遍地交通难的问题,畅通了粮食基地富中大塘、冶金基地炼塘与越国都城的交通联系,为越国的崛起提供了物质基础。
让勾践想不到的是,当山阴水道掘下第一锹土的时候,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运河之一的浙东运河便开启了灿烂的篇章。山阴水道之于浙东运河,有如邗沟之于京杭大运河、鸿沟之于隋唐大运河,书写着中国古人的治水智慧。
到东汉,“鉴湖之父”马臻登场了。这位见识过都江堰的四川人一到任绍兴太守,便详考农田水利,组织了13个县的民工,将山阴古城东西两面的庞杂水体整治修建成周长358里的镜湖,山阴水道的一段成为镜湖的组成部分。此湖上蓄山洪,下拒咸潮,使绍兴周边9000余顷良田得以旱涝保收。
我曾行走在绍兴大地,寻觅山阴故水道遗迹,也曾对着地图,查看浙东运河在绍兴一带的走向。密集的蓝色河流图标,时常让我迷失目标。于是我请教专家,专家的回答让我豁然开朗:绍兴是浙东运河的枢纽,因此这一带的浙东运河包括城内运河、护城河、山阴故水道等水体。
原来,流经绍兴的浙东运河,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一条水道,而是一个偌大的水网体系。在这个体系内,航运、漕运、水驿以及调节水位等功能一应俱全。
二
毫无疑问,黄酒是绍兴历史悠久的一张名片。自勾践时代至今,绍兴黄酒已经酿制了2500多年。在那么漫长的岁月里,散布在全国各地的黄酒酿造渐渐式微了,而绍兴黄酒依然独步天下。
缘何如此?绍兴人说:“汲取门前鉴湖水,酿得绍酒万里香。”原来,还是水的功劳。
我曾观摩过绍兴黄酒冬酿的场面。秉持千百年习俗,立冬这一天,绍兴黄酒开始投料发酵。传统的酿酒技艺,遵循天时,又在技术上不断改进,历经浸米、蒸饭、落罐、发酵、开耙、煎酒等几十道工序,循季雕琢,冬夏交叠。
面对着热烈的冬酿场面,我不由想到,绍兴人是把水和稻米之间的关系琢磨得最透的人群,如同数学高手:如果把水米结合做成饭视作一次方程的话,那么,用水和米酿制成酒,便是二次方程,再把酒与山水结合产出才气诗情,便是三次方程了。
20世纪末,曾有学者对《全唐诗》作过细细统计,提出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地理概念:到过越中的唐代诗人共有451位,约占收载诗人总数的五分之一,他们留下的关于浙东的诗歌多达1500多首,从而形成了一条以唐诗为主题、唐代诗人的水陆交通行迹为纽带的诗歌文化线路——“浙东唐诗之路”。
有学者撰文指出“唐诗之路”的繁荣与绍兴黄酒分不开,甚至有学者提出了“黄酒诱惑”的概念,把它认定为“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之一。在我看来,“唐诗之路”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浙东山水的神奇灵秀,比如魏晋风度和山水诗的吸引,比如道教佛教文化在浙东的兴盛,等等。黄酒只是诱因,却又是诗情不可或缺的催化剂。
从这个意义上说,“唐诗之路”是铺陈在浙东大地上由水、酒和诗相互交融出的诗意。
三
作为交通枢纽、运河重镇,地势低平的绍兴一直是远近人们羡慕的“高地”:市场繁荣造就的“财富高地”,文化昌盛造就的“人才高地”。在鉴湖水的滋养下,在充裕物质的支撑下,绍兴古城人才辈出。
乌篷船见证了这一切。岁月长河里,乌篷船桨欸乃着,漾出一层层经久不息的历史涟漪。那些熠熠生辉的名字,乌篷船依稀记得——实在太多了,总有挂一漏万的疑惑:王充、王羲之、谢灵运、贺知章、陆游、徐渭、章学诚、赵之谦、蔡元培、鲁迅……
要论对绍兴人秉性影响最深的,还要上溯到勾践以行动铸就的胆剑精神。
从字面上理解,“胆”指向的是卧薪尝胆,寓意一种忍辱负重的奋斗姿态;“剑”指向的是披荆斩棘的越王剑,象征着一种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这种精神在一代代的传承中不断丰富着,家国情怀、担当意识、锐意进取等内涵也渐渐融入其中,成为绍兴人奋发图强的文化养分。
历史奔行到20世纪初,突然显得力不从心。千疮百孔的中国,踟蹰在专制和民主的十字路口。
大江南北的绍兴优秀儿女行动起来了。先是秋瑾、徐锡麟、陶成章们,为推翻清廷、创立共和努力建功,继而是周恩来、俞秀松、宣中华们,传播马列主义、创建党团组织为革命作出贡献。
我读过秋瑾的一首诗,与酒有关,更与胆剑有关:“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一腔热血勤珍重,洒去犹能化碧涛。”读完此诗时,我的耳边恍惚响起了绍剧的高腔,激昂,豪迈,荡气回肠。
现在,在绍兴城里,高亢的绍剧很少听到了,但水巷依旧,乌篷船依旧。
(本版文章有删节)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徐渭明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