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的酒分三大类,即啤酒、白酒、黄酒。三者中,只有黄酒的发明权在中国。关于谁发明了黄酒,则有多种说法。
南方是稻米的主产区,糯米是造黄酒的最好原料。我国迄今考古发现世界上最早的炭化稻米,是在浙江上山遗址,距今1万年前。绍兴黄酒之所以享有盛名,同原料相关。绍兴出产的越糯具有淀粉含量高、黏性强、易蒸煮发酵、出酒率高等优点。而鉴湖水最宜酒,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卷四的《绍兴酒》中,专门写到绍兴酒为什么最好,“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人如法制酿,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
绍兴黄酒以色泽黄澄、芳香馥郁、回味醇厚而闻名。如果酒有所谓国酒之称,中国的国酒,非黄酒莫属,而黄酒中之翘楚,则是绍兴酒。
绍兴黄酒的历史,即使从《国语》《越绝书》《吴越春秋》对越酒的记载算起,也有2500多年了。
越王勾践当年为了一报吴国之仇,必须增加兵力与劳力,鼓励百姓生育。他的政策是,生男孩,奖两壶酒,一只狗。生女孩,奖两壶酒,一头猪。古越地区,当时是重女轻男。
《吕氏春秋》记载,越王勾践出师北伐吴国时,越国父老向他献酒。勾践将酒倒入河中,与出征将士迎流共饮,以振士气。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箪醪劳师”,这条河从此就叫投醪河,亦称劳师泽。此河一直未改名,河在绍兴古城之内。
在江浙一带,但凡比较牛的人与物,都会加一“老”字,如老爷、老师、老虎,在对酒的称呼中,只有黄酒称“老酒”。如果不专门指明酒类,凡称老酒的,人们都默认是黄酒,由此可见黄酒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
二
中国是诗的国度。
曹操说:“何以解忧,唯有杜康。”这个杜康,是传说中酒的发明人,后皆借指黄酒。中国的诗,一半是酒催生的。从《诗经》开始,到屈原、李白、苏轼、陆游,因酒吟诗、因酒立功的传奇中,所饮的酒,都是黄酒。这些诗,至少在元代的白酒出现以前,是靠黄酒催生的。如果没有酒,诗歌会损失一半以上的精彩篇章。
公元353年,即晋永和九年,王羲之带着绍兴黄酒,与40多位名士一起,在绍兴兰亭曲水流觞、饮酒赋诗,这次雅集,催生了“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
有人统计过,陶渊明存世诗文142篇,涉酒的60余篇。李白饮酒诗有250余篇,占在世诗作的四分之一。杜甫的诗中,据郭沫若统计,酒诗占五分之一。有人研究了四大名著,结论是全都酒气熏天:《三国演义》饮酒场面319次,《水浒传》饮酒场面600多次,《西游记》饮酒场面103次,《红楼梦》饮酒场面152次。这些酒场主角,也都是黄酒。
唐代时,两大诗人元稹和白居易分别任绍兴和杭州的刺史,两人经常隔着钱塘江赋诗唱和。元稹说:“老大那能更争竞,任君投募醉乡人。”白居易说:“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他俩都将绍兴称之为“醉乡”。
绍兴是酒乡,也是名士之乡。二十五史中有传的绍兴人有262位。从唐以来,出了2238位进士,其中状元27位。截至2019年,绍兴籍两院院士有74位。绍兴这片土地,出现了这么多人物,是否同他们饮绍兴黄酒有关?
到了清末,一个叫秋瑾的绍兴人投身革命,曾赋诗:“不惜千金买宝刀,貂裘换酒也堪豪。”她要喝的酒,也是绍兴黄酒,如她的同乡鲁迅一样,都喜欢喝家乡酒。鲁迅在1930年3月15日的日记中写道:“因有绍酒越鸡,遂邀广湘、侍桁、雪峰、柔石夜饭。”
现代文学作家郁达夫、梁实秋、丰子恺、茅盾等人的文章中,常有饮酒的内容,他们饮的,都是黄酒,并以绍酒为正宗。
三
绍兴是台州的邻居,但我第一次游绍兴,却是18岁读大一时的春游。鲁迅故居、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一路游过去,却没有时间去品绍兴老酒。以后虽有好几次因公务去绍兴,却没有饮过一次酒。
徐渭艺术馆。特约摄影师 沈鸿泉 摄
这次到绍兴采风,得以有机会细品绍兴的山川之美、风物之盛、人文之厚。晚上与几个同行一起,特地去了绍兴古城中一家邻河的小酒馆小酌。河面上荡漾春风,我们乘着酒兴,天南地北地聊。大家认为,绍兴的人文性格,如黄酒,看似绵软,实则强劲,显示着更韧性持久的力量。
离第一次喝绍兴酒已有50多年,我的酒量一点也没有长进。这天晚上喝了黄酒后,没有马上入睡,这次出行,也没有带鲁迅的作品,他的书,现在很少去翻了,倒是想起了陶渊明的诗:“千秋万岁后,谁知荣与辱。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
这五柳先生,真是明白人。若去九江访古,我一定给他带一瓶绍兴黄酒。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俞姝萱 文/摄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