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文化特派员日记 | 张东华:“化鹤飞来”故事之桥棚庙

2024-12-17 10:04

来源:

曾见过筑于石壁之上的寺庙,如山西大同的悬空寺;见过筑于沙漠中的寺庙,如鸣沙山上的敦煌莫高窟;也见过筑于海上的寺庙,如福建泉州的洛伽寺;而更多的是依山而筑的寺庙,可是,谁曾见过筑于小溪涧之上的寺庙呢?

嵊州市金庭镇的灵鹅村西南方的坑洞(小溪)上就有这样的一座庙宇。说起这座庙宇,虽然很小,面阔三间房,只有一进深,还在村外的田畈中央,很不起眼,如果没人带路的话,却很难找到。但是,一提起它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东晋时期,而且与王羲之有关。这座庙当地人叫桥棚,可能因为建于溪涧之上而得名。这小溪涧无名,庙前叫“前坑洞”,庙后叫“后坑洞”。建筑物前半既是通行的桥,又是遮风避雨、供人歇脚的路廊,后半是庙,庙里供奉真武大帝,现题名为“大帝庙”。

在《西游记》第六十六回“诸神遭毒手,弥勒缚妖魔”中有“真武大帝”的介绍。《西游记》云:“上帝祖师,乃净乐国王与善胜皇后梦吞日光,觉而有孕,怀胎一十四个月,于开皇元年甲辰之岁三月初一日午时降诞于王宫。那爷爷:‘幼而勇猛,长而神灵不统王位,惟务修行。父母难禁,弃舍皇宫。参玄入定,在此山中。功完行满,白日飞升。玉皇敕号,真武之名。玄虚上应,龟蛇合形。周天六合,皆称万灵。无幽不察,无显不成。劫终劫始,剪伐魔精。’”《西游记》中所说的“真武大帝”,可能从隋朝隋炀帝时就开始流传了。据说真武大帝是玉帝分三魂之一的化身,投胎到净乐国皇后之身,转世后入武当山修行,功成飞升。

在道教神仙传说中,真武大帝,又称玄天上帝、佑圣真君、玄武大帝,是道教神仙中声望较高的玉京尊神,其形象被塑造为披着长发,穿着黑衣,身披金甲,腰缠玉带,仗剑怒目,顶罩圆光的神仙,一副武将装束。至于为什么披着长发呢?在民间传说中,据说有一天,他正在梳洗,忽然有人来传玉帝圣旨,他来不及整理头发,就披发跪接圣旨。因此,真武大帝的神像就被塑造成披着长发的形象,也表示真武大帝的率真。

在最初的星宿崇拜中,真武大帝本是镇守北方的四方守护神之一的玄武,他和青龙、白虎、朱雀并列。隋唐时,道教出现了四圣真君:天蓬元帅、天猷元帅、真武将军、黑煞将军。真武将军即真武大帝的前身。唐宋时,朝野信道,真武屡次受到敕封,各地也兴建了很多供奉真武大帝的庙宇、宫观。据宋人赵彦卫《云麓漫钞》记载:“祥符(宋真宗年号)间避圣祖讳,始改‘玄武’为‘真武’。”这可能就是玄武是真武的最初叫法。唐宋以后,道教根据“北方黑帝,体为玄武”之说,将真武大帝尊为掌管北方天界的重要神祇。明代燕王朱棣在北平起兵时就是借真武大帝附身的神话定鼎天下,登基后命隆平侯张信在武当山天柱峰顶督造玄武庙,专门供奉真武大帝神像。

另有一种传说是:大禹的父亲水神鲧原是一位部落的首长,为了治水,盗取天帝息壤,死后化为三足鳖。鲧的妻子,叫修巳,巳即蛇。鲧为鳖,其妻为蛇,这就是古代图腾中有龟蛇相交之图的缘起,在上引《西游记》中就有“玄虚上应,龟蛇合形”之说。在民间传说中,真武大帝就是鲧的化身。

从上列传说看,虽然真武大帝在民间各有说法,但灵鹅村桥棚庙供奉的大帝杂合了这些原型。从王氏始祖王子晋因治水直谏被贬为庶人,即与治水相关。魏晋时,王氏家族世代都出武将,如王羲之的父亲王旷,伯叔父如王敦、王导、王廙等都是手握重兵的武将。王羲之虽以书法闻名,但被封为“右军将军”,曾镇守豫章,其实也是武将。而真武大帝也是武将装束。而桥棚位于灵鹅村通往华堂、坎头等村的必经之路,也是华堂通往北漳的交通要道。桥棚在华堂的北面,桥棚南面矮山“马姆高头”是华堂王氏宗族的坟山之一。从道教“北方黑帝,体为玄武”讲,桥棚庙供的真武大帝,也有镇守华堂北门之意。这可能就是最早真武大帝庙建于此处的原由。

桥棚,既是庙,也是桥,还是村民赶集歇脚的路廊。古时称此为“灵桥”,古代文人墨客多有题咏,曾见《灵桥步月》的古诗。“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棚,栈也。通俗文曰:‘板阁曰栈,连阁曰棚。’析言之也。许云:‘棚,栈也。’浑言之也。今人谓架上以蔽下者皆曰棚。”而灵鹅村桥棚的独特之处是一座建于桥上的庙和路廊,建筑式样独特,构思巧妙,更是一处造福于民、别样的风景名胜。

在桥棚供奉神祗,企求一方平安,是民间一种朴素的精神寄托。这种思维与现在私家车普及而出现的祭祀“车头菩萨”十分相似。也就是说,在传统文化中,任何人或物只要对人类的生存有利,都有被尊崇、被神化的可能,而成为人们信仰之神。我认为最早的桥棚祭祀或来源于此。从桥棚庙在华堂的北方看,最初是作为镇北之神看的,后来从王羲之爱鹅的习惯,又演绎出了“化鹤飞来”的故事。

据传有一年三月三,桥棚庙刚落成,准备祭祀真武大帝时,还缺祭祀供品,正当村民犯愁之时,远远飞来一只白鹅,正好落在供桌上,成了现成的“供品”。等祭祀完后,王羲之寻找爱鹅匆匆赶到,一眼认出供桌上是自家飞走的大白鹅,当即要求归还。村民笑着对王羲之说:“大人,要归还鹅可以,可否顺便请为庙里题写一块匾额以记盛况?”王羲之满口答应。于是,村民把事先准备好的、但还没有书写的空白匾额抬了出来。王羲之一见匾额,便触景生情,不假思索就提笔书写。只见他挥动如椽大笔,刷刷刷地写下了“化鹤”两个大字,当他写完第三个字——“飞”字后,准备蘸墨继续书写。这时,大白鹅突然扇动翅膀飞走了。王羲之见状,立马放下毛笔,去追自家的鹅。村民见匾额没有写完,又不敢再请王羲之补写,只得先挂了起来。后来,王羲之的儿子王献之经过灵鹅村。村民听说后,把王献之请到庙里,说明缘由。王献之一直想与父亲比试书法,更以同书一处为荣,于是,欣然答应。

那么,补什么字好呢?有人说,补个“去”字,因为鹅飞走了;也有人说,补个“来”字,因为祭祀时缺什么就来什么,正合有求必应之意。王献之听了,就提笔补写了“来”字。从此以后,在桥棚庙多了一块“化鹤飞来”的匾额,此庙也成了一方胜景,这条小溪被叫做“鹅溪”,引来无数过路之人和善男信女,盛极一时。

桥棚庙看上去并不显眼,远看只是两排相连的老房子,门开一边,屋檐下用行书写着“大帝庙”三个字,进门处还停放着一辆农用三轮车,以为是一处闲置房,看不出是座庙,也看不到一个游客,更不用说香客了,与昔日的繁华绝然不同。走进里面,在里进三间有一众神像,边上有碑记,记载着此庙的历史与传说。此时,忽然从大殿中传来了一阵鹅、鸭的叫声。我纳闷这鹅、鸭的叫声是从哪里来的?当我走到殿前四围条石围栏的天井前低头一看,恍然大悟,原来这不是天井,而是一条小溪从殿下流过,大殿是用大石板架在溪涧上建成的。小溪流水潺潺,有鸭子正在溪水里嬉戏觅食。走到外面,小溪里还有鹅。原来鹅、鸭叫声是从小溪里传来的,此情此景正合“化鹤飞来”之意境。

从庙里出来时,正巧碰上了庙边开家具厂的老板。他说,他姓陈,本是新昌人,后来迁居灵鹅村,这个家具厂是他开的。他说,这里以前是村里的养猪场,后来他买下,开了这家家具厂。

王大庆说,以前的桥棚庙是一处集庙、廊、庵、台为一体的罕见古建筑遗迹。庙,指桥棚庙;廊,指桥廊;庵,指翠栊庵。上世纪六十年代,此处成为村里的养猪场,现在是家具厂;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破四旧”时,庵、古戏台等古建筑物被拆除,当时的"化鹤飞来"匾额被当作猪圈的栏板,下落不明。后来,村里把一部分地方卖给村民作为木工加工场。2008年,韩姓村民曾捐资修缮庙宇,重塑神像,这就是现在的大帝庙,而庵堂等附属建筑物则荡然无存。路廊已被截断,廊外新架了水泥桥,老建筑已被厂房与民居包围,当年盛况,已难以想象。

从桥棚等灵鹅村遗存的古迹看,由于上世纪改革开放后,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而对村里古迹保护的意识淡薄,加上地方政府对于宅基地审批制度的缺陷,以至于先富起来的村民只能拆除原有的老房子建新房。后富起来的村民在经济条件允许时也把原来的老房子拆除重建,有些老房子因主人搬迁到了城里或外地,年久失修而坍塌。这样,使得民国以前的老房子越来越少,到现在只有几处零星的老房子散乱而不成片,很不利于旅游产业的发展。对于这些难得留存的老建筑如何保护与维修?如何开发与利用?是原地修复、零星保护,还是异地迁建、集中保护,值得我们深思!

(文化特派员张东华 ,记者高建峰整理)

作者: 编辑:高建峰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