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谁是中国酱业的鼻祖

2024-12-15 11:26

来源:

《周礼·考工记》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中国传统社会,“三百六十行,无祖不立”,每个行业都有民间信仰的鼻祖或祖师神、守护神,有的行业甚至有多个。他们的特点,在于信奉者有行业的边界,多为真实历史人物的神化,被赋予超凡的技艺、德性、神力。

但中国酱业,自古缺少一个有文献史料记载、影响力广泛、被普遍认同的行业神。目前,不同地区有不同的酱业“鼻祖”,主要有“五说”。一是蔡邕,东汉名臣,精音律,通经史,善辞赋,工书法,传说家有“菹库”,又谐音“菜佣”,唐代时一些地方民众将其“供位于行厨之侧,祀为菜神”。二是范蠡,春秋末期越国大夫,学界普遍认同中国最早的养鱼著作《养鱼经》为他所撰,传说他用酸馊发毛食物创制出了美味可口的“酱”。三是颜真卿,唐代书法名家,世称“颜鲁公”,谐音“盐卤”,而制酱业离不开盐卤。四是刘邦,西汉开国皇帝,政治家、军事指挥家,因“善于将将”而为“酱酱”。五是仪狄,相传为古代酿酒第一人,“仪狄始作酒醪,变五味”,由周朝设有分工发酵工艺“醢人”职位而推论。

酱业“酱祖林立”,印证了中国祭祀文化的“务实”,所谓“无事不登三宝殿”。其实,在“无祖不立”的传统行业,鼻祖或始祖、祖师神可能是个体,也可能是群体,但一定是有崇高历史地位,对后世及行业产生深远影响,其智慧谋略、大德品行受人敬仰,得到广泛认同,成为励志效仿的榜样。早在2008年1月,绍兴酿造世家出身、酿造收藏家沈子林就撰文呼吁:“中华商祖范蠡大夫是中国酱文化、鱼文化鼻祖。”十多年来,亦不断有学界、业界人士提出相同观点。

范蠡的传奇,光芒耀世2500年。他上晓天文、下识地理、胸藏韬略,世称“治国良臣、兵家奇才”。公元前493年,越王勾践兵败吴国,官至上大夫的范蠡,与勾践一起,君臣入吴,为奴三年,受尽嘲笑羞辱、精神肉体折磨,“忍以持志,因而砺坚”。回到越国后,范蠡辅佐勾践,实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国策,繁殖人口、聚积物力,开展教育、训练军事。二十余年中,范蠡苦身戮力,主军事,筑都城,劝农桑,务积谷,广织布,内亲群臣,下义百姓,还在绍兴南池坡塘、诸暨蠡湖、湖州蠡山等地挖塘养鱼,制鱼酱、备粮草。最终,勾践“箪醪劳师”,粮草充足、兵强马壮的越国军队,以“三千越甲可吞吴”之势,打败吴国,一雪国耻,成就霸业。

公元前468年,68岁的范蠡激流勇退,弃官从商,北漂齐国,隐姓埋名,自称“鸱夷子”。在齐国,范蠡围海煮盐、捕鱼养殖,生活有盐有鱼、鱼酱满缸,很快累积千金,名声大噪,被齐王请为相国。三年后,范蠡再次辞官迁徙,行前散财乡朋,带着家小来到齐鲁卫宋四国交界的陶地,自谓“陶朱公”,生意风生水起,再成巨富,遇大旱,散财济贫。《史记》载:“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范蠡三次创业,三散家财,后世敬他“文财神”,尊为“中华商圣、慈善始祖”。

大商若水,圣商若朴,富商若虚,道商若无。范蠡的经营之道、经济理论,建立在“我不求财而财自来”的朴素观点上。他认为,道商之利,乃天下之大利也;俗商之利,乃一己之私利也。范蠡的韬略里,不乏“柴米油盐酱醋茶”。相传,范蠡年轻时在财主家厨房做事,阴差阳错用酸馊食物发酵出了酱。辅助勾践“卧薪尝胆”,他挖塘养鱼,腌制鱼酱,储酱备战。虽然尚未发现“范蠡酱”的文字记载,但范蠡养鱼、传授养鱼方法,却是史学界的共识——中国第一部《养鱼经》由范蠡所著,现存400余字,以问答形式记载了鱼池构造、鱼种规格、雌雄鱼搭配比例、放养时间及密养、轮捕、留种增殖等。范蠡养鱼而推广养鱼,由此推论他是鱼酱腌制高手符合逻辑。

诚如著名文化学者、绍兴市文史研究馆馆长冯建荣先生在论述越国史时所评价,范蠡是“善作善成的政治天才,善经善营的中华商圣,善眉善眼的慈善鼻祖,善始善终的人生典范”。从历史地位、智慧谋略、大德品行、榜模励志的高度而言,还是零星史料、民间传说、逻辑推断的辩证而论,在中国酱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的绍兴,“万物皆可酱”的绍兴,“酱缸、酒缸、染缸”声名远播的“酱都”绍兴,新时代大力弘扬“胆剑精神”的绍兴,拜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的范蠡为中国酱祖,当是时代所需、历史必然。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