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薛华兴,东浦赏祊村人,薛宗盛酒坊第七代传人,曾任东浦酿酒厂创始人、厂长,东浦镇党委委员。现为薛宗盛·炀记酒坊顾问。
初冬时节,东浦街道南村村越酿路上的薛宗盛·炀记酒坊,一缸缸发酵的酒正等待开耙。88岁的薛华兴眼睛放光,慢慢卷起袖子,将手伸入缸中,估摸着能否开耙。一旁孙子薛坚炀仔细观摩,不时向爷爷讨教。
薛华兴是东浦薛宗盛酒坊第七代传人,曾任东浦酿酒厂创始人、厂长,退休前还担任过当时的东浦镇党委委员。如今年近九旬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敏捷,说起黄酒来能滔滔不绝讲两三个小时,东浦人称他是黄酒“活字典”。去年,闲不住的薛华兴敏锐感受到黄酒小镇迅猛发展之势,为顺应形势、发挥余热,年岁相差57岁的爷孙俩一道合力办起酒坊。
40年前就做了气泡黄酒
“越酒行天下,东浦酒最佳”,距今已有1600余年历史的黄酒小镇是绍兴黄酒的发祥地,繁荣时期同时有500多家酒坊。东浦薛家是酿酒世家,据记载,“薛宗盛”字号起源于1858年。百余年来,一代又一代薛家酿酒人坚守品质、良心酿酒。
“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公私合营,当时绍兴县鉴湖酿酒公司有六大酒厂,分别为绍兴酒厂、云集酒厂、柯桥酒厂、沈永和酒厂、谦豫萃酒厂、青甸湖酒厂。”薛华兴告诉记者,1964年撤销谦豫萃、柯桥、青甸湖酒厂,保留绍兴酒厂、云集酒厂、沈永和酒厂,1965年利用青甸湖酒厂厂房、人员建设了丝绸印花厂。
近20年后的1979年,东浦创办了首家社(镇)办东浦酿酒厂,当年9月,由薛华兴出任酒厂负责人兼技术总监。其厂址选在具有优质鉴湖水源的东浦西江和大肚子江间的下大桥脚下,即曾开设孝贞酒坊的普济寺旧址。
薛华兴与黄酒泰斗王阿牛一道品酒
酒厂聘请国家级品酒大师王阿牛、高级工艺美术大师徐复沛为顾问,设立黄酒工业研究所,推进绍兴黄酒守正创新。他们传承前人特有的酿酒方式,采用纯手工的传统酿造工艺,严把产品质量关,从浸米、蒸饭、开耙到煎酒等,各道环节均有一整套质量保证体系,建立了从原材料采购到黄酒出厂的完整质量控制链。
20世纪80年代,随着汽水的流行,薛华兴想到可以研发“汽水黄酒”。他很快组建团队、购买设备,在发酵过程中将部分二氧化碳溶解在酒液中。当时产出的气泡黄酒在绍兴本地十分畅销,特别是马山街道附近,相关商家一次就要进货几百箱。“老一辈人应该都还记得这款特殊的黄酒。”薛华兴说。
薛华兴回忆,改革开放前期他们重点开拓上海市场。起初用装螺蛳的小船运黄酒,一船只能运百余坛,从水路运到钱塘江再到黄浦江。后来改成水泥船,再后来换上了能装几百坛的钢板船。“几乎每个月都要发一船。”薛华兴说,一直到陆路畅通,水运才逐渐减少。当时他几乎每月都要跑上海,对上海的大街小巷十分熟悉,如今他到了上海,不需要导航地图也能行动自如。
酒乡传承人的坚守
与薛华兴的交谈过程中,“赏祊村”是高频词汇。这是“酒仙”王阿牛的出生地,也是薛华兴自己的老家。赏祊村是拥有近万人口的大村,回忆起自己孩提时代的赏祊村,薛华兴说这里家家户户酿酒,院落随处可见酒缸、酒坛、榨酒石等酿酒器具。
薛华兴对赏祊村的历史如数家珍。南宋时,村民徐氏为理宗亲戚,朝廷赏赐一方祭祀之地,以戒定寺楹联“洞阴察阳有奇共赏;春祈秋报祝祭一祊”末二字为村名。赏祊村的戒定寺在未拆前还曾有一块“酒仙神诞演庆碑”,这块碑刻于清文宗奕宁咸丰七年丁巳,即公元1857年,距今已有近160年历史。该碑详细地记载“吾乡多造酒为生”以及28个酒坊捐资数量。亭柱上刻有二联,联一:“千年越州飘酒香,十里东浦产佳酿。”联二:“石碣一通留胜迹,誉饮四海得殊荣。”说明此地历来是绍兴的重要酿酒基地,且因此名扬四海。
赏祊村人善制酒。薛华兴与王阿牛很早就相识,因为黄酒,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东浦酿酒厂兴办不久,薛华兴便想到了同村的王阿牛,他前去王阿牛居住的辕门小区拜访。王阿牛则带着一批专业品酒师来到东浦酿酒厂,提供技术指导。
为黄酒小镇发展建言献策
“当酒厂厂长期间,我感受到当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后来我还担任过东浦镇党委委员,分管工业项目。”薛华兴讲起往事时,兴奋地比划手势。在大家眼里,他不仅是黄酒“活字典”,还是紧跟时代的实干派。
当年,薛华兴一度还在乡企部门工作过,亲自投身发展的热潮,这极大开阔了他的视野。在他的建议下,东浦酒厂依托自身技术优势,开始“走出去”。相关技术人员到安徽宣城等地,帮助建设黄酒生产线。“我们派出去的技术骨干,在那里一待就是二十多年,我自己也去过几次,看到当地黄酒产业的发展,感到由衷的高兴和自豪。”他说道。
前些年,宣城市郎溪县特产南丰黄酒成为了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有别于绍兴黄酒,南丰黄酒以糯米、香米、黑糯米为原料,用传统工艺精心酿制而成,有陈年花雕、加饭酒、保健黄酒等系列,已经走出一条依托自身特点发展的路子。
绍兴黄酒小镇建设之初,薛华兴就在密切关注文商旅融合发展的动向。赏祊村有戒定寺,内供一尊“酒仙菩萨”,历来受当地酿酒坊主的敬重,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民间都会举行盛大的“酒仙神诞会”。“酒仙神诞演庆碑”就立于寺中。村庄拆迁时,薛华兴向有关部门积极呼吁保护戒定寺,最终寺内的这块碑得以保留,移居到东浦下大桥的酒厂。
薛华兴对黄酒衍生品开发方面有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黄酒不仅要发展酒本身,也要发展“糟鸡糟肉”之类的周边产品。“这些食品独具地方风味,可以当小吃,也可以成为餐饮的点睛之笔。”他表示。
南村村素有“手工黄酒第一村”的美誉。去年,该村全面启动“黄酒源乡家庭手作酿造村”产业复兴计划,出台《南村村共富工坊经营管理方案》和《南村村共富工坊经营奖补方案》,大力实施“共富工坊”建设。“闲不住”的薛华兴与30岁的孙子薛坚炀一道开起了薛宗盛·炀记酒坊,薛坚炀从外贸行业抽身,转而一头扎入酒缸中。他请来酒厂老师傅盛国松当帮手,如今酒坊已达到年产50吨黄酒的规模。在越酿路上,薛华兴爷孙俩正过得越来越忙碌,越来越充实……
作者: 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文/摄 编辑:宋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