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其德昭昭,其言凿凿

2024-12-09 17:06

来源:

提起拉贝这个感动中国的名字,我们都不陌生。很多人都听说过拉贝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救助中国人,留存的拉贝日记揭露了日军暴行,但是又只是知道而已,关于拉贝的更多情况尚不熟悉。这次业内同仁约我为《拉贝与中国》写个简短的书评,给了我一个走近拉贝、进一步了解认识拉贝的机会。

读《拉贝与中国》,让我们认识了一个更加丰富全面的拉贝。我们这里所说的拉贝,是指约翰·拉贝,一个在中国生活了近30年之久的德国人。由拉贝先生的孙子托马斯·拉贝编著的《拉贝与中国》,是一部全面了解拉贝的优秀著作:拉贝既是西门子公司驻外机构的管理人员、也是一个在北京、天津、上海、南京等地居住的外国人,既是中国人心中的救命“活菩萨”、学者眼中的德国好人、媒体人报道的“中国的辛德勒”,也获得过他的儿女、同事和好友“正直、善良、勇敢、幽默”的评价和赞誉。凡此种种,让我们更能了解拉贝,敬佩他1937年冬季在危难时刻的所做所为。

读《拉贝与中国》,让我们更加认识到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残暴。我们知道,南京大屠杀是日本军国主义在侵华战争中制造的一起惨绝人寰、灭绝人性的历史事件,是“现代史上破天荒的残暴纪录”。约翰·拉贝在华期间写下的日记是南京大屠杀最重要、最详实的史料之一。《拉贝与中国》在第三章南京、南京中专设“南京大屠杀”章节,收集了大量史料,全面介绍了拉贝先生在南京大屠杀期间撰写日记的背景,以及他的耳闻目睹和切肤感受,还选编了拉贝先生引用了当时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成员克勒格尔关于“南京的悲惨岁月”等文件,选取、引用的资料出处清楚、有凭有据,更加深了我们对这段惨绝人寰历史的认识。

读《拉贝与中国》,让我们更加难忘国际友好人士对中国的无私帮助和支持。在南京大屠杀那段腥风血雨的日子里,各国使馆及在华人士纷纷撤离。托马斯·拉贝在书中前言所提,“这期间留在城里的外国人只有27个,其中,19个美国人、1个英国人、2个俄国人和5个德国人”。拉贝先生毅然留在南京,和留下来的其他外籍人士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冒着生命危险,奔走呼号,共同挽救了25万中国人的生命。《拉贝与中国》不仅通过拉贝日记摘录介绍了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组织和运行情况,还介绍了成员情况,包括在金陵女子文理学院保护了近两万难民的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琳和冒险拍摄记录南京大屠杀留下铁证的约翰·马吉等人。读着这些记述的文字,我们愈发认识到,像拉贝、白求恩、柯棣华、埃德加·斯诺、马海德、林迈可等外国友人的名字闪耀着人性和人道主义光辉,他们的感人事迹和崇高品格将永远铭记在中国人民心中!

读《拉贝与中国》,让我们更加增强了做好抗战历史宣传工作的责任和使命。学史明理,学史增智。拉贝等国际友人的爱心义举和人道精神,需要我们永远铭记,也需要我们世代传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人民同反法西斯同盟国以及各国人民并肩战斗的伟大胜利。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等各种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给予的宝贵援助和支持。作为一名抗战纪念馆的工作人员,我们不仅要讲好中国共产党人的抗战故事、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抗战故事,也要讲好世界上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的故事。我们要以史为鉴,多讲述“对生命有大爱,对和平有追求”的故事,多宣传“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的道理,让更多的人们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共同倡导弘扬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让历史的悲剧不再重演,让和平的阳光普照人间,让世界充满爱,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照亮未来!

(作者系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副馆长、国际二战博物馆协会副理事长)

(越牛新闻综合人民网)

作者: 编辑:周琦炜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