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由于阳明心学的流行,形成了古典小说的鼎盛时期。众所周知,吴承恩的《西游记》宣扬佛教,吴元泰的《东游记》美赞道教,还有余象斗的《南游记》和《北游记》,合起来就是“四游记”。《东游记》又曰《上洞八仙传》,亦名《八仙出处东游记传》。内容为八仙的神话传说,记叙了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蓝采和、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八位神仙修炼得道的过程。据说八仙还代表“男女老少富贵贫贱”八字,每人代表一字:吕洞宾,男;何仙姑,女;张果老,老;韩湘子,少;曹国舅,富;汉钟离,贵;铁拐李,贫;蓝采和,贱。
《东游记》可谓一部典型的道教小说,它不仅叙述了八仙得道成仙的故事,同时也引入了道教史上鼎鼎有名的重量级人物太上老君。《东游记》是一本应时之作,是书商余象斗看准神魔小说销量好,为了获得更多利润才请吴元泰创作的。太上老君不仅在道教史上有着开山祖师爷的崇高地位,在民间同样也被百姓所熟知,深受百姓爱戴。引入太上老君,一方面可以增加小说整体的分量和销售量,另一方面,也变相的起到了宣传道教的作用。
比如《东游记》中提到道教的“龙瑞道场”,原来就是越地的“龙瑞宫”。会稽山成了道教的活动中心和胜地,建有越中最负盛名的道观龙瑞宫,也叫阳明洞天。当年这里是宗教文化兴盛之地,昔人有“千僧万道八百姑”的感叹。据《王阳明年谱》载,他30岁时“筑室阳明洞中,行导引术”(即“导气令和,引体令柔”)。这就是道家的内丹法,认为精、气、神乃人身三宝,故气功养生必须炼之、调之、藏之,即气脉畅通,使得任督小周天与宇宙大周天融合。道家所谓洞天的形态,乃人体内丹的化身也,真是十分的形象。王阳明在此修身与静思,被视为其心学的思想发端与学术起点,所谓“一语良知扶圣谛,三年静住得天和”(马一浮诗)。从此,王守仁将“阳明”作为自己的别号,名声大震。阳明洞天的龙瑞宮、望仙桥、阳明大佛等地名都是与道教相关的。
要知道“八仙”的传说与绍兴颇有缘分呢。嘉泰《会稽志》有载“八仙桥”一名,如今位于绍兴柯岩风景区内,相传“八仙”逍遥游来到八百里镜湖,从这里过桥一路而去,往北渡经钱塘江,后来民间有了各种各样的传说。所谓“八仙桌”是绍兴人每家每户的客堂间正中都有的这样一张方形桌子,其长、宽、高,木匠师傅是有规定的,无论哪个师傅做的,大小都一样。
绍兴的“八字桥”是著名的胜地,其实又叫“八士桥”,因为字与士两个字是同音的。据说“八仙”当年逍遥游天下,也到了这里。在绍兴流传的民间故事里,就有一些“八仙的传说”。
明代是绍兴酒的全盛时代,那时已有“越酒行天下”之说。《东游记》里有一首《越人好酒歌》曰:“春若少酒花作羞,夏若少酒风生病,秋若少酒月徒明,冬若少酒雪无兴。”大家一定记得唐朝“酒中八仙”之首的贺知章,晚年从长安回到故乡,寓居“鉴湖一曲”,饮酒作诗自娱。还有张乔《越中赠友》一诗妙句云:“东越相逢几醉眠,满楼明月镜湖边。”诗人与知己畅饮绍兴美酒,醉恋鉴湖月色,那是多么令人适意的赏心乐事啊。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邹俊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