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什么样的课,才是学生爱听的课?老师要怎么讲,才能让知识点被熟练掌握和应用?给你80分钟,你可以造一艘潜水艇吗?在越城区,不仅有学校做到了,而且还被列入了“全省精品”。昨天,越城区马山中学迎来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教学盛宴,市、区级教育专家和中学老师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项目化”教学课题,探索科学教育之路。
交流现场,马山中学八年级科学老师钟佳元的一堂科学课,引起与会老师广泛兴趣。这堂课,在越城区教师教学业务素质综合比武中捧回了一个“一等奖”。不久前,它还入选浙江省实验教学类“基础教育精品课”。究竟是什么样的课,有这样的魔力?
原来,钟老师花了两个课时,教学生们造了一艘简易的“潜水艇”。“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三节的课程讲的是《水的浮力》,什么是浮力?为什么会有浮力?浮力有什么作用?”钟老师说,过去在讲解这一知识点时,往往是老师讲老师的,学生能“吸收”多少,很难评估。钟老师带来了一堂实践课——利用矿泉水瓶、针筒、导管、气球等生活中常见的材料,通过学生项目化任务,制作一艘能下沉和上浮的潜水艇,实现巩固物体沉浮条件的知识点学习目标。钟老师说,课堂分两个课时进行,学生们的解决方案一直在“升级”,设计和制作的作品不断迭代更新。
钟老师的这节课,就是项目化学习的具体实践成果。学生的“作业”,不再像以往一样停留在“笔头”。“学生通过熟练掌握和应用物体浮沉条件知识点,制作出能实现多次浮沉和悬停的3.0版潜水艇,进一步巩固对潜水艇工作原理的认识。”她说,课程还打破了学科壁垒,在制作过程中将工程学、数学、美学等整合起来,在实验中不断改进。同时,借鉴产品的迭代思想,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学科内、学科与学科、学科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生可喜欢了,为了做好‘项目’,有时候课间都在讨论这个话题,一有不懂的知识点,就主动跑来问。”钟老师说,项目化学习探索,成为学生深度学习的突破口。
“在设计项目内容时,追求的应该是怎样把核心素养落实到位,目的是让学生多去做、多去体悟。”昨天,越城区“越‘芯’育新”项目化学习专场上,专家老师点评说,尽管项目化教学在越城区乃至全市、全国还只是“皮毛”,但这样的教学交流,也给当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在一次次注重探索和实践的项目化学习中,改变学生“做作业”的方式,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让这种模式走得更深、更远。
马山中学作为首批越城区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校和初中项目化学习基地校,项目化教学模式正是该校目前重点推进的教学研究项目。“我们希望通过项目赋能,串点成片,真正打造家门口的‘幸福学堂’。”越城区马山中学校长唐先锋说,项目化学习在学校已经探索运行两年,从两年实践来看,效果明显。一方面,形成了基于科学思维的学科项目化范式,提升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形成了基于科学思维的项目化作品;另一方面,也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养,提高了学校的教学质量。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