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蕺草的“请愿书”。
台门保护倡议书。
■ 记者 吴可蒙 文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昨日,记者走进越城区继昌幼儿园天下园区,在一块种植区看到一片蕺草长势正好。园长谢荣美介绍,蕺山因盛产蕺草而得名,但现在蕺山上却难觅蕺草,老师和孩子们就这一问题写了一封请愿书给市名城办,后来蕺山景区管理方回复待开年天气转暖会进行大面积种植。而此前,继昌幼儿园还就台门保护利用问题专门写过一封台门保护倡议书,并送到市名城办,台门激活计划由此而生,以招租新业态的模式促进台门保护活化利用。这两封信成为以儿童视角推动古城文化保护传承的生动实践。
孩子“请愿”:蕺山就该种蕺草
小小的孩子为什么会关注这些问题?据了解,近年来,越城区教体局积极推进“优共体”建设,将绍兴的乡土文化、名人文化等融入幼儿园日常教育,结对书圣故里社区的继昌幼儿园也因此经常举行一些相应活动。
在继昌幼儿园二楼成果展示区,蕺山觅蕺文化成果展颇为醒目。谢荣美介绍,今年,为进一步推进“优共体”建设,传承古城文化,幼儿园开发了蕺山觅蕺课程。让她没想到的是,这个课程驱动了孩子们参与蕺山地名文化探索,并为“蕺山”变得更加名副其实而努力。
蕺山又名王家山,王羲之故居就在山脚,因盛产蕺草而得名。有家长说,带孩子去蕺山时,看到景点介绍中提到蕺草,但是他们却找不到蕺草的影子。因此,今年11月,继昌幼儿园邀请了绍兴文理学院的越文化研究专家和绍兴市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带着36名小朋友来到蕺山寻觅蕺草,但最后只找到零星的几株。
同行的专家告诉孩子们,蕺草又叫折耳根,可入药也可食用。春秋时期,越国曾闹水灾饥荒,越王勾践发现蕺山上蕺草极为繁茂,就让百姓挖蕺草吃,从而度过了饥荒。“蕺草是蕺山的重要标识,山上没有蕺草,仿佛鱼儿离开了水,不利于蕺山文化的宣传和传承,游客心里也会打问号。”谢荣美说,这件事情在孩子们幼小的心里也生了根。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合作创作了一份“请愿书”,建议主管部门在蕺山脚下种植蕺草,补上这块缺憾。请愿书萌态十足,不会写的字,小朋友用图画和符号代替。创作完成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来到绍兴市名城办,把请愿书交到工作人员手里。
工作人员给孩子们普及了古城的“三山”地名文化,对孩子们勇于探索并为古城保护提建议的行为给予鼓励。不久后,绍兴文理学院越文化专家协助孩子们对接了蕺山景区管理方,对方表示蕺山书院内有部分蕺草,由于现在天气较冷,表面不太看得出来,待开年天气转暖会进行大面积种植。
谢荣美说,为尽快满足孩子们的期待,幼儿园在网上买了蕺草的茎,让孩子们在幼儿园内选址,先行种了下去,如今长势挺不错,小朋友们也很喜欢。
一封倡议书,引出台门激活计划
昨天,记者在继昌幼儿园采访时,看到好多小朋友正在合作搭建台门。“我们搭的是探花台门,这个台门我们在书圣故里看到过,因为这里曾经出过探花,所以叫探花台门,这里还有状元台门……”大班的小朋友丁子珹奶声奶气地介绍。
《台门探秘》是继昌幼儿园今年在推进“优共体”建设中重点打造的项目。通过带孩子们一次次走进书圣故里的台门,听专家介绍,跟住在台门里的爷爷奶奶交流,让台门文化浸润到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中。为鼓励孩子们多思考,幼儿园还开展了一场台门好还是不好的辩论:“台门窗户上花纹很好看,有不同图案的壁画。”“台门里堆放的东西乱七八糟的,好脏乱呀。”
在一次次的实地走访以及辩论中,孩子们发现台门里存在私拉电线、垃圾堆放、木质结构破裂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谢荣美说,学习了台门文化后,孩子们了解到台门是绍兴特有的传统民居,应该保护好。于是,今年5月份,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写了一封台门保护倡议书,建议修缮破旧的台门,维护好台门的环境,并送到了绍兴市名城办。
当天,市名城办规划建设处负责人接待了孩子们。该负责人说,想不到这些小孩子竟然也如此关心台门保护问题,他们提出的这些问题确实普遍存在,也正是因此,台门激活计划应运而生,以招租新业态的模式促进台门保护活化利用。接下来,他们将进一步明确相关职责,持续推进这一工作。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