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辰光年间,嵊州有座山叫城隍山,也有人说是剡山,现在我们都称它鹿胎山,即今浙江嵊州西北隅城隍山北支。
《清一统志·绍兴府一》“剡山”条下:“其南二里为之鹿胎山,县治跨其麓,宋朱子登眺其上。题曰‘溪山第一’。”关于鹿胎山这个名字的渊源,有人说是因为那有一群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小山头,远远看去,很像一只卧着的母鹿在喂哺仔鹿,形象地来说就是鹿胎山。但是更多人偏向的还是一个宣扬“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思想的佛家故事。
辰光年间,有个打猎能手名叫陈惠度,住在山东边的一间茅屋里,家贫如洗,靠卖柴、打猎度日。到了年底大雪封山时,因家中缺粮,妻子无奶水喂养儿子,他也只得拿着弓箭,出门猎杀野物。大概是好运降临,陈惠度刚到北坡,抬头一看,便发现那隐隐伏着一只梅花鹿。他俯下身子,蹑手蹑脚移步上前,发现这梅花鹿骨瘦如柴,冻得瑟瑟发抖。陈惠度赶紧拉起弓“嗖”的一箭,射中了那只瘦鹿的后膈。可怜这饿鹿为活命,竟忍着剧痛踉踉跄跄地带箭而跑,鲜血“吱吱”地洒在雪地上,拖成一条断断续续的红线。陈惠度也依着“红线”追赶,直至追至惠安寺的后面凹地。
陈惠度追到梅花鹿身边一看,原来这只梅花鹿已生下幼鹿,母鹿的双眼直勾勾地望着幼鹿,淌着泪水,舌头不时地舔着幼鹿的头和躯体,伤处的鲜血还不时地渗在雪地上。不多时,母鹿体温趋冷,睁着双眼悲惨地死去了,而幼鹿还“咪咪”直叫,挣扎着要吃奶……
陈惠度呆愣愣地看着倒在血泊中的母鹿,又瞧瞧趴在妈妈身边的幼鹿,禁不住热泪夺眶而出。过了许久,陈惠度抛弃手中的弓箭,俯身抱起哀叫着的幼鹿,拖着沉重的脚步,下山而去。直至家中,跪求妻子用奶水救小鹿,并发誓不再杀生。
翌日,陈惠度将妻儿安置好便到惠安寺做苦力,数年后剃度出家,并发愤修行,以赎前愆,后来成为一位得道高僧。他的妻子则含辛茹苦地将儿子抚养长大,并娶了媳妇。又是一年大雪封山日,媳妇产子时难产,正当陈惠度的妻子焦灼万分时,忽有敲门声传来,妻子打开门一看,竟是一只母鹿衔草而来,两只清澈的眼睛望着妻子,奇妙的是妻子理解了母鹿的意思,将鲜草煎汁给媳妇喝下。更奇妙的是,媳妇喝下后有了精神,顺利产子。
妻子后来在惠安寺的凹地处发现了同样的鲜草,原来这头母鹿就是当初她用奶水喂养的那只。冬去春来,当初被陈惠度射杀的母鹿鲜血染红的那块地上长出了一丛草。这草孕妇吃了能安胎,产妇吃了会止血。人们为了纪念陈惠度立地成佛,母鹿衔草报恩的故事,就称它为“鹿胎草”。那山,大家也就叫它“鹿胎山”了。
“舐儿痛恨彻心头,礼忏莲台悔未休。芳草萋迷埋鹿处,斑斑犹有泪痕流。”世上万物皆有情,唯有良善天地长。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