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亭山遗址青铜器覆盖“兵农工文礼”

2024-12-04 08:49

来源:

昨天上午,“读戉”——亭山遗址群出土青铜器开展仪式在浙东运河博物馆开幕。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亭山遗址群发掘领队徐新民作了发掘报告,并发布了“读戉”——亭山遗址群出土青铜器展图录。

“戉”字可假借为“越”字。有学者认为於越民族可能是最早发明和使用钺这种工具的,因此,这个民族就以越得名。从考古情况来看,新石器时代的石钺、玉钺多出土于浙江一带的原越族集聚地,黄河流域非常少见。钺的用途规格和象征意义大于斧,钺属于砍伐工具或兵器,精美的石钺、玉钺也作为象征权威的礼器。“出土青铜器中主要种类为兵器和生产工具,通过对它们的解读,体现的是当时越国的组织结构、生产生活,更体现务实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特质。”徐新民说。

据悉,本次展览展示240件青铜器,共分为五个单元,从遗址群概览、青铜器、兵器、生产工具和动植物遗存、建筑构件和青铜饰品等解读越国文化。展期为2024年12月3日至2025年3月31日。以亭山为中心的亭山遗址群,展现了东周时期越国核心区域成就,阐释了古越国立国前后社会情况。

亭山遗址群出土青铜器数量丰富,工艺精湛,品类繁多,展览用“兵、农、工、文、礼”加以类别。兵器中约半米长的青铜剑,有镶嵌金丝的铁剑,还有矛、箭镞等,除了“戉字戈”,还有“王字矛”,上面铸有双勾“王”字铭文。农具包括锄、镰,近似于后来的锄头和镰刀;工具有锛、凿,前者是削平木料的平头斧,后者是挖槽或穿孔的工具,此外还有鱼钩、铚、锸……

戉字拓片。

文具有环首削刀是“一器两用”的典型,既是文具又是化妆用具。作为文具,它的功能类似于涂改液,用于削去竹简上的错字;作为化妆用具,妇人用它修眉化妆。文物出土时,环首削刀常常伴有铜镜、梳子以及梳妆盒。

文具中的环首削刀。

王字矛。

礼器中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器物被赋予特殊的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这口鼎三天前出土,是典型的越式铜鼎。”徐新民接着指周边礼器,一旁的铎是古代响器,形似大铃,振“舌”发声,在宣布教令或遇战事时使用。此外还有盘、钵等,充分体现了当时青铜器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建筑构件是此次展览的亮点,其中方形木柱础边长82厘米,“这是目前越国考古发现最大的木柱础,大型的建筑本身源于先进工具和强盛国力,它与青铜器密切相关。”徐新民说罢,指向搭配近旁的54厘米长的巨大瓦片和精致的门环。据了解,该建筑长55米、宽10.5米,面积超过600平方米。大型建筑本身是礼制象征,也是先进生产力的体现。

此外,亭山遗址群中还发现了大量植物种子,首当其冲的是香榧,还有碳化米、粟、葡萄等。大型动物骨骼中最吸引人的是金枪鱼和马,此外还有牛、猪、鹿……这折射出越地先民耕作能力、驯化能力的发展与渔猎技能的成熟。

2021年至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下属考古队先后对亭山、南山头、南山遗址进行了配合性考古发掘,取得阶段性的重大成果。这一遗址群以会稽山余脉亭山为中心,绍兴古城西南方向,东至坡塘江,南到上港沿河,西至娄宫江,北到风则江,目前调查面积超12平方公里,地处向北开口的“C”字形盆地,以东西向的河流为界分为南区和北区。

“亭山遗址群很大,本次展览是考古队用极短的时间,采用最新的材料,来反映当时越国时期一个最重要的青铜业领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方向明表示,青铜业领域相比于其他的手工业来说更复杂,因为涉及矿物的来源、冶炼技术,还有背后的观念和意识形态,越国最有名的是青铜农具,复杂的青铜农具是其他地方所没有的,展览比较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当时越国最鼎盛时期青铜业的发展水平。

目前,亭山遗址已被列入国家文物局主动性考古项目,成功入选2023年度浙江考古重要发现,为越城继续统筹推动考古发掘和历史研究、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各项工作,丰富和阐释越文化内涵提供更多实物证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方向明表示,希望随着考古工作的进一步深入,整理研究进一步推进,更全面反映亭山遗址群在东周时的场景。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王宏超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