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何俊做客绍兴图书馆历史文献馆,举办《王阳明与现代新儒家》新书分享会,书中选取了马一浮、熊十力、梁漱溟、冯友兰、贺麟5位现代新儒家代表人物,阐释阳明心学对他们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所产生的影响,力求探明作为有机整体的宋明儒学的发展脉络,深入认识儒学的演化。
《王阳明与现代新儒家》新书分享会。
朱王相融
20世纪20年代初,西学东渐,在新思潮的冲击下,传统学术成为众矢之的,地位飘摇,危机重重。同一时间,国内一批知识分子逆势而为,对中华文化的深邃与博大保持自信,立足返本开新,着力于传统儒学精神的现代转化,为发掘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及中国现代学术中的哲学探索与创造作出了重要贡献,新儒学应运而生。
马一浮的儒学思想具有融合的特质,他以儒家六艺之学融合一切学术。在此学术宗旨下,马一浮认为朱子、阳明皆为明心见性的一代大师,他们的区别仅仅是随机摄化的不同,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异。
马一浮建立了心体与性体合一的哲学体系,并以此来融合朱子学与阳明学。在心性论上,他只在心之本体上承认心与性理的相通,认为心之体即性即理,心之用即情即气。他的心性论,较之王阳明将心性的贯通收到体上说,显得更紧凑;较之朱子则打通了性心的理气分隔,显得一贯。
在格物说上,马一浮套用了朱子的语句,但其解读则又有鲜明的王学特征。马一浮认为朱子释“格物”,就是穷极事物之理;“致知”,就是推极吾心之知。知,就是知理而知显于心,而理不在心外。马一浮所谓的心,既具有理,又具有认知功能;而此心的认知,主要在于求取性理。同时,他又吸收了《易经》的思想,对王学之心物论作出了一定的发展。这样,万法的存在就有本体论上的客观性,可以杜绝阳明后学玄虚遗物之流弊。
在工夫论上,马一浮力倡笃行。他认为,知是理觉于事,行是气发于事。而理觉必然体现于气发,气发则以理觉为主宰。如此,马一浮之笃行又与王阳明的知行合一相合。
自造本体
熊十力是现代新儒家中极为重要的人物,他不但以《新唯识论》为代表开创了“体用不二”“翕辟成变”的哲学体系,而且还培养了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杰出弟子。
熊十力继承了阳明的心本体思想,同时又有进一步的创造与发挥。其核心思想就是在认同阳明良知本心说的基础上,自造本体。熊十力认为“本心”是绝对的本体,而后更进一步以“心”“意”“识”三个不同的名称来区分“本心”。“心”“意”“识”是三个各有偏向而又可以互相代替的别名。
从内涵上看,熊十力的学说要比阳明提出的“心—意—物”本体到现象的结构更加细致,理论性似乎也更强,他的区分以体用的框架在某种程度上消解了阳明良知本体的个体性与普遍性的矛盾。从外延上看,熊十力的本心说也宽泛得多,正如贺麟所讲,熊十力的思想“已超出主观的道德的唯心论,而为绝对的唯心论”。
直觉训仁
梁漱溟以直觉与非直觉来分判天理人欲,认为天理是自然流行日用不知的法则,是完全听凭直觉的,而人欲则是人为的一切打量、计较、安排。欲念多动一分,直觉就多钝一分;欲念乱动的时候,直觉就钝到了极点。因此,要保证直觉的自然而行,就要做到无欲,顺其自然,放弃人为的操作计量。
对于直觉的境界,梁漱溟吸收了王阳明、王艮“乐是心之本体”的说法,强调生机的活泼、畅达,并认为这种活泼、畅达,是生命本体自得的乐,绝对的乐。而达到这种境界的仁者,“虽有事亦行所无事,都是所谓随遇而应,过而不留,安和自在,泰然无事。”无论处境顺畅抑或困厄,都不能干扰到仁者内心之乐。
梁漱溟认为,王阳明讲的知行合一并非仅仅是针对先知后行补偏救弊的权说,而是讲的知行之本然。在梁漱溟看来,王阳明所谓的知,是“总要发生行为的主观上有情味的知”,而不是与行为无关的客观物理知识的知。王阳明所谓的行,是“念念相续的一念上所有的情意”。知即在行上,行即在知上,知行都在一念上。这样一来,知行合一不是分开的知与行的相合,而是知行本来合一。
客观唯心
冯友兰作为现代新儒家,其思想具有前后期的变化。早期的思想将西方新实在论与中国程朱理学进行融合而建立新理学体系,其代表性著作为《贞元六书》。后期的思想则是晚年自觉吸收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中国哲学史研究,其代表性著作为《中国哲学史新编》。冯友兰的王阳明研究,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史上的源流梳理,以及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框架下的理论定位。
在哲学史研究上,冯友兰认为以前统称二程思想不够精细,其实程颢与程颐的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异,程颢的思想开出心学一脉,程颐的思想开出理学一脉。而在心学一脉的思想系统中,冯友兰认为《大学问》是王阳明的代表作,并对《大学问》作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大学问》既继承了周敦颐、程颐、陆九渊的思想路线,又将《大学》的纲目进行重新安排和融合,具有更为严谨的逻辑性和形上特性。而在晚年的《中国哲学史新编》中,他更是对《大学问》进行了新的定位。在常规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定位中,王阳明的思想一般被认为是主观唯心主义。而冯友兰则挑战了这种看法,他认为《大学问》阐明了天地万物与人为一体的思想,天地万物的世界是公共的。公共性就是客观的,而非主观的。因此,《大学问》的思想并非主观唯心主义,而是客观唯心主义。由此进一步审视王阳明的思想,则王阳明的思想也是客观唯心主义的,只是具有主观唯心主义的倾向和色彩而已。
知行新说
贺麟的唯心论体系,结合了德国古典哲学与中国陆王(陆九渊与王阳明)心学,是在陆王心学的框架中融入了康德、黑格尔的理性精神。贺麟指出王阳明的知行观仅仅局限在德行和涵养心性方面,而知行观的新发展,需要将学习科学知识和发展科学技术的实践融摄到知行范畴之中。因此,贺麟唯心论中所论之心,就包含了极强的黑格尔哲学的色彩。贺麟认为,心可以分为心理意义上的心和逻辑意义上的心。而贺麟所重视的,正是逻辑意义上的心。在此意义上,贺麟之唯心论也可以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也可以说“离心而无物”。但此心又比纯粹的陆王之心增加了逻辑理性的意涵,而其对于世界的开显似乎也更多地来自于理性对经验世界的规范与判定。
在知行关系上,贺麟吸收王阳明的“知行并进”论,建立了知行平行论。贺麟认为,就一串的意识活动而言,可谓知;就一串的生理活动而言,可谓行。知行合一即是知行并进、知行平行。
贺麟还提出“社会的知行合一”,即每个人都做好知或行,以及某一部分知、某一部分行的分工,部分合一为整体,就是社会的知行合一。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贺麟希望儒家思想发展为人人所共具。士农工商各阶层都有儒者气象,一方面由其专业技能从事工作而为士、为农、为工、为商等等,另一方面又具有道德修养而为儒士、为儒农、为儒工、为儒商。贺麟希望道德精神并不限于知识分子,而是体现在从事各行各业的人身上。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方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