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场全省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技能大赛在我市柯桥区举行,2200多名选手同台竞技。回顾短短3天的比赛,选手们展示技能、切磋技艺、你追我赶、力争上游,一个个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故事在这里书写,生动诠释了“浙江工匠”的拼搏精神。
搭好舞台
让技能人才竞相出彩
以赛强技,以赛促学,赛场是技能人才提升技能的重要平台。“这是我市第一次承办综合性的省级技能大赛。”市人力社保局职业技能开发指导中心主任吕军良说,“本次大赛的设施设备对标世赛、国赛,我们希望通过大赛选拔优秀的技能人才,同时营造一种热爱技能、学习技能、技能报国的氛围。”
相比往届,本届大赛参赛人数有了大幅提升,2200多名选手在比赛中也展现出高超的技能水平。经过激烈角逐,绍兴共斩获15枚金牌、11枚银牌、35枚铜牌,取得了历史最好成绩,并获得突出贡献奖和优秀组织奖。
为进一步发挥大赛的示范推动效应,本届大赛特别设置了金牌选手聘任环节,获得本届大赛冠军的23名选手代表与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浙江工业大学、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大学等23所学校现场签约,成为多家科研院所、职业院校、技工院校的客座专家。其中,柯桥区高级技工学校电子电工专业负责人任洪锋和丽水职业技术学院签约,“相信这会是很好的交流机会,我们能够互相探讨技能难点,也能够和对方学校的老师交流技能人才培养的经验。”他说。
以赛促培
为培养人才厚植沃土
大赛社会反响热烈,全网发布量超4亿次,不仅选拔出了一批素质优良、技艺高超,适应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的新时代“浙派工匠”,更在全省营造了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浓厚氛围,弘扬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将带动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人才愿学技能、学好技能,坚定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技能大赛是扭转‘唯学历论’的有效办法之一。“听说比赛前5名都能获得浙江省技术能手的称号。”出生于2003年的张俊杰是我市年龄最小的金牌得主,尽管年纪小,但张俊杰自高中开始攻读于数控技术专业,18岁时就曾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等奖,“比赛是一次宝贵的机会,我将把在比赛中学到的内容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张俊杰说。
近年来,我市紧扣人才“引、育、用、留、服”全链条,为技能人才的茁壮成长铺设了坚实的基石。今年,全市新增技能人才6.66万人,新增高技能人才3.44万人。全市共有全国技术能手43人、新时代浙江工匠520人、省技术能手139人;全市分别建有国家级、省级、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2家、31家、90家,为我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能人才支撑。
“通过这次全省范围高规格的技能大赛,打开了视野,看到了方向,也为下一步的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我市一位技工院校的负责人说。
以赛促产
为经济发展提供支撑
本次大赛聚焦全省产业发展需求,围绕数字经济、先进制造、乡村振兴、现代服务四大领域设置项目。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职业技能不再仅仅局限于传统行业。本届大赛设置无人机测绘操控、新能源汽车智能化技术等项目,旨在培养更多拥有信息化职业技能的新人才。
绍兴市中等专业学校的老师卢文举拿下了本届大赛的无人机测绘操控项目的金牌。低空经济近几年逐渐成为热门词汇,绍兴中专也推进人才培养向产业发展靠拢,推出了航空摄影测量专业,“这几年招生情况越来越好。”卢文举说,无人机技术作为发展低空经济的核心技术,在多个行业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革命的重要力量。
集成电路是近年来我市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本次大赛结合我市产业优势,设置了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项目,我市选手田师艺夺得了本项比赛的金牌,作为浙江邮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田师艺说:“在这场比赛中学到很多东西,我也将把这些先进技术传授给更多的学生,为绍兴集成电路产业培养更多技能人才。”
“技能人才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推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吕军良说,接下来我市将以此次大赛为契机,在健全完善技能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优化技能人才成长环境,激励引导广大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掌握一手好技术、练就一身真本领,为推动我市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记者 赵婧赟 见习记者 董梦莹 编辑:徐静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