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嵊州市公安局“和合”寻亲工作室“晒锦旗”的新闻通过图文、短视频等形式在互联网热传。据《绍兴晚报》报道,晒锦旗并非作秀,而是真有现实的需要,民警道出“幸福的烦恼”:由于锦旗数量非常多,工作室墙上早已挂不下,而固定地方堆放的话对长期保存不利,定期晾晒很有必要。
300多面锦旗,小小的工作室墙上自然挂不下,哪怕一个公安局也未必挂得下,但是如果专门为这些寻亲锦旗建一个博物馆呢?
送锦旗是中国人表达感谢的一种传统文化。一个个人或一个组织收到的锦旗特别多,只要送锦旗行为是自发的不是导演的,那肯定说明这个人或这个组织有过人之处。事实上,“和合”寻亲工作室真的不简单,成立两年半,已经成功帮助483个家庭实现团圆梦。而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的嵊州市公安局民警商朝阳也已经上了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一如300多面锦旗震撼到网友,这样的寻亲工作典范——无论个人还是组织——全国屈指可数。
眼下一些地方,杂七杂八的博物馆建了不少,不伦不类的景点也随处可见,特别是一些场所披着文化的外衣、打着复古的幌子,然而绣花枕头稻草包的本质,导致其根本吸引不了游客,最终劳民伤财。
而以寻亲锦旗为基本藏品,建一个寻亲博物馆,这个真的可以有。由于寻亲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的图片、影像以及媒体上已经发表的故事和仍藏在民警及当事人心里的故事,可以说,可提供给寻亲博物馆的内容已经很丰富。而寻亲过程中一些有年代感的证物,还能向当事人征集。如果能利用数字化工具,将来在每面适合展出的锦旗下配上相关二维码,让参观者能通过扫码,了解背后的寻亲故事、听到或看到当事人的音视频,那展示的效果更能得到提升。
笔者认为,嵊州当地公安部门以及当地政府应该重视这300多面已经感动网友的锦旗,为这些锦旗以及未来还会继续增加的寻亲锦旗找一个更合适的“安身”之处。就像网友所说:“这哪是锦旗,明明是弥补寻亲家庭伤痛的巨型创可贴!”寻亲锦旗背后的故事本身有感染力,有正能量,而且这里面既有社会变迁,也有历史沉淀。从已经报道的该工作室相关寻亲故事看,当年骨肉分离的原因固然有不少与拐卖孩子等刑事案件相关,但也有不少是因以前重男轻女观念所致,还有一些寻亲故事折射了海外华人的乡愁牵挂……总之,不要让寻亲锦旗束之高阁,而要把它们充分展示出来。寻亲博物馆,会是一个有意义的博物馆,也会成为当地一个特色文化景点。(内容来源:绍兴晚报)
作者: 编辑:张衎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