嶀山,又称嶀大山,俗称“猪大山”。嶀山来头不小,相传,大禹入剡治水,曾在嶀山脚下的清风岭凿山开溪,之后大禹治水成功便留在了剡溪。
“东飞伯劳西飞燕,黄姑织女时相见……三春已暮花从风,空留可怜与谁同。”写下这首感情缠绵、风格绮丽、语言平易的言情诗时,诗人萧衍正忘情地徜徉在嶀山上。
公元490年,萧衍经历了丧父之痛。三年孝期满后,因闲暇时熟读谢公《山居赋》等佳作,又慕王羲之、王献之之书法盛名,萧衍对古剡山水神往已久,便打算去嶀山探访一番。几天来,他泛舟剡溪口,寻刘阮,访金庭,登四明,充分领略了剡中山水之秀。尤其是剡溪口的嶀山,峰峦叠嶂,山脉逶迤,峰岭相连。待到倦鸟还林、游鱼归渊的黄昏时分,萧衍投宿在嶀山。他沿着缓缓下降的山脊,穿过高可至霄的毛竹林和一片片茶园。远处传来了声声狗吠。萧衍循声寻去,终于发现了一处隐映在绿树丛中的农舍,就是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美貌的嶀山姑娘,便再也不想走了。然时光匆匆,身边虽然有贤惠的嶀娘和清醇的香茗相伴,但朝廷给他的假期已满,他不得不离开。
公元502年,雄才大略的萧衍在拜别嶀娘后,征战沙场,喋血内宫,结束了只有二十三年历史的南齐王朝,开创南梁。萧衍,这时应该尊称他为梁武帝。可梁武帝离别嶀娘后虽然身边多伊人,他依然惦念着那个嶀娘,于是他派使臣带着诏书日夜兼程前往嶀山,征召他那阔别多年的妻子。
几成望夫石的嶀家娘子终于盼来了她梦寐已久的时刻,她拜别了家乡亲人,在使臣和随从的簇拥下远赴京都。《梁书·武帝本纪》载曰:“高祖英武睿哲……于是御凤历,握龙图,辟四门……”可见,梁武帝在迎娶嶀家娘子后并没有沉湎于儿女私情。他吸取了南齐灭亡的教训,一直勤于政务,采取了广开言路、整顿吏治、完善法律、轻徭薄赋、重视农业等一系列措施。而且,在个人生活上他极为俭朴,史书说他“一冠三年,一被二年”。
然水无常势。为巩固梁朝的统治,梁武帝下令全国信佛,以佛教理论统治百姓。梁武帝与一位高僧谈禅悟道后,在思想上起了质的变化,自己也逐渐从一个有为的皇帝演变成一个痴迷佛教的信徒,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和尚皇帝。晚年的梁武帝不近女色,一心向佛,甚至三度出家,信佛而至佞佛,彻底忘记了自己作为一个帝王的责任,以致朝政逐渐昏暗。“遂使滔天羯寇,承间掩袭”,招致亡国之祸。其情贾谊有云“可为恸哭者矣",更让世人长叹“天道何其酷焉"。
那时候,想必我们的愕山娘子在梁武帝的身边也早已说不上话了吧。八十六岁的梁武帝因侯景之乱饿毙台城时,倒显得从容坦然。他叹言江山“自我得之,自我失之,亦复何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我们今天只能从方志《剡录》中读到“萧衍经嶀山,与嶀家姑娘为婚,后别嶀娘入齐,南面发诏征之,山上有宣诏亭”。王公嶀山赋曰:“梁王别室,归建业以登天。”又曰:“皇书亭畔,又看麖滞之踪。”这些语焉不详的文字,留给我们太多的想象和追寻的空间。而今梁诏亭与嶀娘宅也早已湮没在历史的风尘中。
剡溪依然靓丽清澈,嶀山依然苍翠嵯峨。梁武帝与嶀娘的故事已隐匿于路人的闲谈里,而后人追寻的脚步依旧在路上。
作者: 编辑:夏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