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解开大部分人的小困惑 这堂心理课说透了“人格面具”

2024-12-01 19:56

来源:

11月19日至21日,浙江省第十一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技能观摩培训(普高组)在越州中学举行。绍兴一中心理教师王佩金代表我市参加了专业技能比赛,夺得一等奖。在比赛的心理辅导现场课环节中,王佩金老师带来《人格面具中的自我发展》,精准触摸到了高一阶段“大部分人的小困惑”,现场课堂气氛活跃,同学们收获颇丰。

这样的困惑你也有吗?

这堂课中,王佩金先是通过卡牌游戏,让同学们明白在与他人的相处中,我们已经形成了某些特有的形象,会主动或者被动地在别人面前呈现。

王老师邀请了一位戴着面具的任设(化名)同学以视频的方式讲述他的困惑:“在同学眼里,我很活泼,甚至有点癫,我能和大家一起玩,一起疯,给别人也给自己带来欢乐。可是,我内心又觉得自己是个安静的人,还挺希望独处的。我搞不清楚自己到底是个怎样的人,这算人格分裂吗?”

“有时我觉得这样挺好的,因为这样,让我交到了更多的朋友,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当然也有不好的地方,因为我发现,我越搞怪,别人越觉得我傻,看不起我。而且我老是在意别人的感受和看法,很烦,也没有人可以诉说。”

任设同学这样的困惑你也有吗?王老师说,这样的困扰挺普遍的,因为高一学生已基本能正确认识自己生命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初步形成一定的自我形象,但整体仍处于自我同一性的探索整合阶段,内心容易因外界的反馈和内在的感受等不同刺激而反复摇摆和动荡。

如何不伪装不迎合?

“人格面具”如同一张属于自己的场合限定说明书,该如何让它为我所用,最终使其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同时自我感觉舒适呢?王老师又通过OH卡牌游戏,带领同学们回顾了自身成长历程中,如何使用了不同的“人格面具”来应对外界,并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具有多面性。

王老师建议,同学们可以从几个方面入手在“人格面具”下更好地发展自我:一是看见真实的自我,不过多压抑真实感受,看见内心的需要,让自己更舒服。二是灵活运用“人格面具”,不限定在某一种形象上。三是协调,在满足内心需要的同时,适应外界。当我们能够灵活地运用“人格面具”,面具与真实的我就不再冲突,就能在人格多面性整合中,走向个性化的我。

“人格面具”面面观

接着,王老师带领同学们在分析任设同学的烦恼中,引出了“人格面具”这个概念,并请同学们从个人经历出发,理解它是如何形成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对自我发展的影响。

“人格面具”这一概念源自心理学家荣格的理论,指的是个体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和他人期望而形成的、呈现给外部世界的自我形象。简单地说就是我希望人们认为我是什么样的人,我就表现出这个样子。

“人格面具”可以帮助我们适应社会,能在不同的社会角色中展现出不同的“人格面具”,发挥特定社会功能,比如在校你是认真向上的学生,在家你是活泼可爱的女儿等等。

“人格面具”是个体有意识地向他人展现的自我,因此还可以作为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是,过度发展的或者僵化的“人格面具”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如,内外不一,对外伪装,压抑真实感受;过度迎合,顺从讨好别人,失去自己个性,甚至损害自己的利益也要顺从别人;过于僵化,只能表现固定形象,比如男生不能哭之类。

任设同学在了解“人格面具”后,这样分析了自己:“小学时,我就是个孤单的小孩,不知道为什么,没有人和我一起玩。进入初中后,同桌喜欢动漫,为了有话题,我就刷短视频去了解,从新手变成了半个漫迷。我想让同学觉得我是个好玩的人……其实,我就是为了混圈子,现在真的觉得好累,我不想再演下去了!”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