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笔者与来绍兴旅游的福建朋友相聚。他们说,目前福建簪花在绍兴各大景区颇受欢迎,但另一项事关宋韵文化的非遗项目很多人还鲜有耳闻。据说,宋徽宗喝茶只用它,陆游爱它到发狂,有关宋代兔毫盏的前世今生,有必要向读者介绍一下。
A 因宋朝斗茶而兴盛
在宋代诸多名人诗词中,有关“兔毫”的溢美之词举不胜举。例如,蔡襄有“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杨万里有“鹰爪新茶蟹眼汤,松风鸣雪兔毫霜”,苏东坡赞美“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宋徽宗赵佶更是在《宫词》中写道:“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其实,这里的“兔毫”是“兔毫茶盏”的简称,因福建建窑(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一带)专门烧制黑釉茶盏,釉面布满密集的筋脉状纹饰,酷似纤细发亮的兔毫而得名。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兴盛于宋,衰落于元,至清代而终,烧瓷历史长达千年,以烧制黑釉瓷兔毫盏最为著名,品种有碗、盏、盘、碟、罐、壶等。唐代茶学家陆羽在《茶经·四之器》中提到,“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上,寿州、洪州次”,为何到了宋朝风水就轮流转了,宋人泡茶偏偏喜欢用福建产的茶盏呢?
原来,宋代上至皇帝下到民间文人,都喜爱点茶、斗茶之风,即通过饮茶来品评茶叶质量的好坏。宋朝茶叶大都制成半发酵膏饼,饮用之前先要把茶饼碾成细末,放入茶碗之中,再加入沸水冲泡,使水面浮起一层白沫,接着用茶筅搅拌击拂,使茶汤产生细腻的泡沫和持久挂壁现象,而兔毫盏的“重、大、黑”特点恰好能够满足这些要求,既方便品茗观赏,又可以衬托茶汤,因此被誉为“斗茶神器”。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高度评价兔毫盏,认为“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后将其列入朝廷贡品,从此与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一举奠定了其在茶文化中重要地位。
B
哪种兔毫盏最名贵
兔毫盏作为宋代茶器宠儿,决定因素在于其厚重的釉色纹路。釉色纹路有长有短、有粗有细、有曲有直、有疏有密、有隐有显,主要分曜(yào)变、兔毫纹、油滴、鹧鸪斑等几大品种,这些建盏的名称也是根据纹饰来命名的。
据了解,宋代建盏主要以柴烧为主,通过火的艺术,使釉面产生各种自然奇特斑纹。由于受外界气温、气压、湿度以及加柴部位不同的影响,形成各种变幻莫测的釉色,让人感觉像是宇宙星空景色,最终产生金兔毫、蓝兔毫、银兔毫、金油滴、银油滴、鹧鸪斑、曜变等不同建盏。而这一精妙绝伦的变化,即便是拥有几十年经验的窑工也无法控制,像有些曜变的生成只能依靠天意。所以,建盏的烧制风险极大,成本颇高,千万件可能才有一件曜变,民间更有“入窑一色,出窑万千”一说。
建盏在日本被称为“天目”。宋元时期,浙江天目山佛寺林立,日本禅僧来此修禅学道,用兔毫盏沏茶。兔毫纹在茶水里交相辉映,令饮茶者爱不释手,禅僧们回国时便带回天目山寺院中茶盏,从此成为日本茶道中珍贵茶器。日本画论《君台观左右账记》曾对宋朝建盏作了记载:“曜变斑建盏乃无上神品,值万匹绢;油滴斑建盏是第二重宝,值五千匹绢;兔毫盏值三千匹绢。”由此可见曜变斑之珍贵。
C
如何鉴别建盏好坏
兔毫盏以其独特纹理和瑰丽釉色,为品茶增添了视觉与触觉双重享受,如今已实现批量生产,逐渐“飞”入寻常百姓家庭。那么,如何来区分建盏好坏呢?
据福建朋友介绍,兔毫盏鉴别主要是“四看”。一看器型。建盏分敞口、撇口、敛口和束口,一件好的建盏一定是器型规整、无变形、无气泡、不开裂、少针眼。判定器型是否规整,可以将建盏倒扣在表面平整的桌子上,紧密贴合说明器型规整。二看斑纹。兔毫盏斑纹的底色是青黑色,即黑中带青,斑纹柔长为美,纹理清晰,分布平均,且具有较强三维立体效果。若能见兔毫从盏口延伸至盏底者则为上品。三看胎质。建盏胎土中含有丰富的铁离子,一般含铁量在6%~10%,素有“铁胎”之称。胎质厚重粗糙,轻轻敲打有类似金属碰撞之声,可以用小磁铁吸附加以鉴别。四看幻彩。建盏会泛出蓝色、银色、金色和七彩等幻彩效果,特别是在阳光、灯光照射或者注入茶水后,内壁能够反射出晶莹温润的光芒,那是釉面上状如毛细血管的细微气孔正和清亮的茶汤在产生“化学反应”。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