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幼,应言信便沉浸于书海,对阅读与写作无比的热爱,理所应当的,语文成了他的挚爱,而数学则成了怎么也迈不过的坎。因为严重的偏科,他的中考分数只堪堪达到当地一所最不起眼高中的自费线。那是一所封闭式管理的农村中学,每周仅半天“生活调理”时间,允许学生们踏出校门。
每到那时,应言信都会迫不及待地奔向镇上一家旧书摊,埋头阅读那些不允许被带进学校的课外书,直到日落黄昏,才匆匆跑回学校。“也是在那里,我读到了《静静的顿河》等许多世界文学名著。那是少年时代最珍贵而美好的回忆之一。”应言信回忆道。
2002年的高考,应言信自信满满的语文发挥平平,反而是避之唯恐不及的数学超常考出了高分,让他得以压线迈入绍兴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门槛,从此,告别了数学公式的困扰,进入了无痛模式的学习。
大学期间,应言信如饥似渴地阅读,笔耕不辍,开始在《野草》等本地杂志上发表自己的文学作品。在留下几万字的小说废稿后,毕业前夕,应言信终于凭借不懈的努力,荣获了台湾成功大学的凤凰树文学奖。
毕业后不久,应言信考入诸暨市文化馆,从事群文创作。“当我得知招我进来,不是让我创作小说、诗歌、散文,而是要编写小品、戏曲、快板、三句半等舞台剧本的时候,我不免有种上对花轿嫁错郎的感觉。”应言信说。
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应言信迅速适应了文化馆的工作。此后,他“火力全开”,每年都会给各类机关单位、群团组织、学校企业、文艺团体创作十几部戏剧小品、小戏、音乐剧、快板剧等各类群众文艺舞台作品。“我们创作的来源是现实生活,我们最终的群文作品也要面向普通百姓。”应言信表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谢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