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工业遗产到古酒文化博物馆 百年老宅“严裕昌”将再飘酒香

2024-11-26 21:23

来源:

  编者按:

  在人文荟萃、商贾鼎盛的越城,工业遗产星罗棋布,它们是越城工业衍进的亲历者和引领者,是越城悠久城文化的一部分。透过这些“窗口”,可以窥见拼搏、奋进、创新的越城人文精神。在当下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古城有机更新持续发力的新形势下,本报今天正式推出“走进越城工业遗产”栏目,我们的记者将近距离“触摸”越城工业遗产的历史脉络和现实衍变,去感受越城蓬勃的城市活力。

  ■ 见习记者 周可阳 文/摄(除署名外)

  位于东浦街道的鲁东村是典型的江南水乡村落,村内历史资源丰富、水乡风貌凸显,至今还较好保留着不少清代民居。村南的一处坐北朝南三进宅院,地处临河位置使得其拥有水运便利,能够更好将产出的黄酒销往各地——它就是绍兴市首批“工业遗产”之一的严裕昌民居(酒坊)。根据《绍兴市鲁墟历史地段保护规划》,未来这座百年老宅将结合自身酒坊属性,打造古酒文化博物馆,重新飘出“酒”香。

  “严裕昌”不是人名是酒坊名

  与本地大部分传统民居风格相似,严裕昌民居的整体布局规整,坐北朝南。该建筑前后共三进,主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包括了门厅、中厅及座楼,东西有侧厢。民居自清代建造至今,格局与形态保存较为完整。

  进入严裕昌民居内部,入口的石库门顶部雕刻着“宝剑”纹样,有镇邪、逢凶化吉之意。门厅空间十分宽敞,对称结构使其充满中式建筑设计的美感。步行数米来到前院,两侧厢房中,东侧尚存,西侧厢房如今已不复存在。

  分隔前、后院的中厅有上下两层,从前院视角望去,中厅重檐的设计使建筑外观更加协调美观且富有层次感。二层的花格窗保存完好,其中几扇还能看清朱红的色彩,木质外墙面上的色彩分层,依稀可见岁月及风雨痕迹。

  穿过中厅大门来到后院,后侧座楼及东西两侧厢也都是二层楼房,侧厢的上下层与中厅连接贯通,下层与座楼亦贯通。这样的设计,使得居住者在后院多建筑内部可以灵活行走。

  无论是格局上的二层小楼设计,还是精致美观的花格窗、石窗等细节体现,抑或建筑用料上的整块石料、整条木材的使用,都能看出严裕昌民居在当时应属大户人家。

  “严”是鲁东村的大姓,实际上,“严裕昌”并非民居主人的名字,而是其经营的酒坊品牌——这是一座集住宅与作坊功能于一体的民居。根据《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鲁东村严裕昌民居)》,民居原主人主要从事黄酒酿造及销售工作,其生产的“严裕昌老酒”多数销往上海、杭州等地。

  “我丈人是严裕昌民居的最后一代‘守宅人’,到他这一代时家里已经不酿酒了。”鲁东村党委书记兼村委主任严永良回忆,老宅原本在村内更靠里的位置,为便于酿酒经商,才迁至如今这个临河区域,“当时本地运输主要靠水路,走出台门就是河埠头,一坛坛黄酒佳酿就在这里通过货船运输到目的地。”

  在严永良的记忆中,曾经老宅门厅玄关处还有一块很大的“屏风”,起到遮挡和装饰作用,“旧时大户人家在进门处的布置非常讲究,设置‘屏风’一方面为了阻挡外人视线,使得屋内景象不会一览无余,另一方面‘屏风’上自带的图案还能起到装饰作用。”后来,这块“屏风”因为破损严重被拆除,但其与地面、墙面连接的痕迹还清晰可见。

  时光荏苒,这座百年老宅如今已略显“疲态”,自居民腾空后无人打理的院落内植物肆意生长,平添一分萧瑟。“作为后人,希望在未来的保护与利用中,老宅能够重新焕发光彩。”严永良说。

  百年前就有“防盗门”了

  在老宅参观过程中,一扇门引起了记者注意。

  民居的后门是由四张门扇组成的双层门。内层是较为普通的双开门木门,门扇整块。而在这层“常规”门之外,还有两扇中间“实心”、上下镂空的木门。在使用过程中,若只关闭外层木门,中间整片木板能一定程度遮挡视线,上下镂空处有风穿过。若将两扇门同时关上,可将门洞整个封闭,更好起到安全与防护作用。

  在两层木门都敞开的情况下,外层镂空门中的右扇呈倾斜垂落状,但这并非年久失修导致的门扇松动下垂,而是古代营造法式的智慧与巧思。

  与其他门扇不同,外层镂空门的右扇与门框的连接点并非固定,而是有一定左右活动的空间,这使得它在重力作用下向一侧倾倒。两扇镂空门的边缘(远两侧门框端)有一段多出来的柱子,形状和功能上都与现代双开门上的天地插销类似,门框顶部则有锁孔,呈横“L”形。

  严永良向记者演示着关门技巧。右扇门柱从“L”的短边推入、卡在长边一侧,左扇门柱随即推入卡住短边,不固定的右扇木门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向左倾倒,两扇门完美合拢。“有重量‘推住’,门就不会因为风吹等意外打开。旧时,如果家里有人,就会把内门打开,只关外门,有风吹进门还能纳凉、通气。就像是现代那种不锈钢防盗门一样的设计。”严永良说。

  如此巧妙的设计,在绍兴传统民居中是否多见?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设计?记者询问了有关专家。

  “这种双层门、镂空门的设计,常见于清末民初,是传统绍兴民居的特色。”绍兴市文史专家马云庆告诉记者,此类门一般出现在民居的后门、边门、沿河门等非重要出入口,“因为正门是庄重且严肃的,不能采用这种镂空的形式。但像边门、后面这些比较休闲的地方,上下镂空的设计,不是完全敞开,又不完全封闭,空气能够流通,家中豢养的猫咪等小动物也可以自由进出,非常方便。”

  马云庆说,这类门还有个好处是中间部分有遮挡,相对保护隐私,“外面看不到,但屋主人可以从里面看到外面,隐私有保障。”

  未来将“变身”古酒文化博物馆

  绍兴黄酒历史悠久。《国语·越语》描绘了越王勾践为鼓励生育而采取的奖励措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黄酒与绍兴本地的历史、民俗和风土人情紧密相连。

  20世纪30年代,绍兴黄酒酿坊多达2000余家,年产量最高时达7万余吨,产品不仅全国闻名,更远销海外。2018年,《绍兴工业等遗产项目普查及规划研究》出炉,以1980年以前为准入时间,调查筛选出首批工业遗产共30处,其中酿酒企业有5家,鲁东村“严裕昌酒坊”便是其一。

  百年酒坊虽早已停酿,但民居内仍充满酒坊特色和痕迹。在宅子中有两处隐藏空间,如今作仓储之用,酒坊时代,这里曾是民居主人的“藏酒处”。只见在灶间的一处隐蔽角落,一扇门悄悄出现,内部呈不规则的“尖角”形,似乎是利用两间屋子夹缝打造出来的空间。严永良说,这里是当时酿酒人家为减少缴税,私藏黄酒的地方,“两个空间加起来能放百来坛酒,以前门口有橱柜挡着,加上是背光不靠窗的角落,很难发现。”

  民居后门的西边,还有一个与之并不相连的院子,是酒坊的仓储空间,用于储存酿酒的工具、原材料等,同时也承担部分酿造工序场地。

  “后面台门主要是米仓库,也进行浸米、蒸饭、酿酒等工序,前面台门则承担榨酒、煎酒等工序,也堆放成品坛酒。公私合营期间酒坊彻底停酿,后面台门如今基本改成了民房,但前面台门的结构和形态还很完整。”严永良说。

  记者从绍兴市未来公用事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了解到,在鲁墟历史地段整体保护利用中,未来严裕昌民居计划结合自身酒坊特色,打造成为古酒文化博物馆,让游客在参观中全面领略绍兴的历史文化和地方特色。除此以外,黄酒展览馆、老式小酒馆等业态也有望引入。

  “依托博物馆打造绍兴特色老式酒馆,还原老酒馆的风貌,给游客以沉浸式体验。同时我们也计划打造国潮黄酒体验店,增加年轻元素,吸引年轻群体,让黄酒不再是老一辈的专属,加强绍兴酒的品牌形象以及品牌地位。相关规划正在逐步完善中。”绍兴市未来公用事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严裕昌民居入口。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镂空门关闭仍可起到通风作用。

  精致的花格窗和马头墙。

  石库门顶端的镇邪“宝剑”雕刻仍清晰完整。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