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宛如一片汪洋大海。涨潮时倾泄千里,将一切人事物具纳入怀中,尽数带去;退潮后,所留下的那些没有生命力的事物,却在历经与当年亲身者相同的事件后永存,镌刻悉数风霜雨雪后款款之谈。那些文物、古建筑等,便是那沧桑岁月的见证者。
绍兴,位于杭州东,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城市,别名水乡、桥乡、酒乡、书法之乡、名士之乡。素有“文物之邦、鱼米之乡”的美称。漫步在老城区,总有些生活在十年前的“复古”感觉:城市的柏油路和古时留下的青砖小路相呼应,现代高层建筑环抱粉墙青瓦的老式传统建筑,在一座座大桥上驰骋的汽车与碧河中游荡着的乌篷船并行,使踏足绍兴的游客们时不时产生一些错落感。绍兴许多景点既存于闹市中,又保留其独有的、水乡温软的古韵。
最令我喜爱的是书圣故里。不知为何,总喜欢徒步行走于绍兴的街头,闲闲散散地晃悠。街边店面即不时髦也不豪华,店主也多为发须发白的老人,透着浓浓的烟火气与热情。绍兴城中门店规划不像许多一线城市那样一板一眼、规规矩矩,反而类型层出不穷、错落有致——就像从景区走出来对面是一个大型农贸市场,旁边的烤鸡店滋滋冒油,散发着诱人的香气。
闲逛几步,顺着路标,走过一个红绿灯,左手边是一条仅一车多宽的街。它叫萧山街,是绍兴保留下来的历史街区之一。它的老少皆知不是因为它有多宽敞、豪华,截然相反的是,它仅是一条卖杂货副食、日用百货的小街。踏入萧山街,映入眼帘的是街道两旁的干果、炒货、糕点、糖果,门牌都已有些斑驳。这些老店装潢陈旧,不知在这里已经矗立了多久,只是注视着来往人群。糕点多是老式的,边走边吃会掉渣,需要用茶冲淡嘴里的甜。左右望望,卖衣服的、卖搅搅棍叮叮糖的、卖风水铜片葫芦的、卖喜糖果脯的... ...应有尽有。路边还时不时有摆地摊的老爷爷、老奶奶们,操着一口如歌般的绍兴话叫卖。他们是绍兴现代化的见证人,也是隐匿在这“老园子”中真正的主人。
随着环佩玎珰般货物售卖时的碰撞声,跟着人群挤着向前走,走尽这不长的萧山街,映入眼帘的书圣故里像一幅动态水墨画画卷般在眼前徐徐展开:不平的青石板路、颇有韵味的白墙黑瓦的徽式建筑、泛黄的墙壁上龙飞凤舞的题字、题扇拱桥一头推车卖莲子的老爷爷、在蔓着青苔的大石上洗衣做饭的台门人家、街道两旁琳琅满目的手工商店... ...只有身后鳞次栉比的楼群和冲向蓝天的飞鸟,才让人惊醒这是与现代人连结的、生动的真实世界。这是如画般的美景!站在耸立于河道上题扇桥的中间,像两边看时,便觉得美的不太真实。旁晚黄昏沉入水中的阳光与河岸两旁人家点起的昏黄的灯光联结在一起,汇成一条带着暖意的星火长河。道路两旁的绿树的黑影倒映在水中,随着清风拂过,略微起了褶皱,而后又归于沉寂,偶尔只有鱼儿冒出的气泡再打碎一池宁和。
沿河的道路两旁,有几家绍兴本地的老人家在狭小的门面房里,卖一些简单的绍兴本土美食。他们会对路过的熙熙攘攘的人群,拖着绵绵的绍兴方言,讲着赞美的话拉客:“帅哥美女,刚出锅的酥炸臭豆腐来一碗,多给你两块,还有健胃消食的萝卜丝饼咯!”这些卖小特产的老人,脸上的褶子展示着见过几十个日出日落后仍健康的色泽,隐藏起来的确是历经多年风雨后仍维持生计的辛酸,热情友善又不失礼貌与分寸,也会继续拖着绵绵的话讲一些本地人才知道的小惊喜。油锅里翻滚着的酥臭豆腐与萝卜丝饼就是绍兴有名的特色小吃,金黄色的酥皮,里面是嫩嫩的豆腐或萝卜丝,再刷上一层特制甜面酱,咸香中又混杂一丝独特的鲜美。
主路旁侧影影绰绰有几条不慎显眼的小路,那里也坐落着几户做小生意的本地人家。她们的门牌多为白色木板上写几个大字,或有仿古酒楼式的劣质红橙店旗,但并不妨碍这些小商户的淳朴。她们卖的东西也极为简单,自家酿的绍兴黄酒、花雕酒,自家做的木莲豆腐、黄酒棒冰。那黄酒色泽浓厚,闻起来醇香可口,入口微酸,但很快黄酒香气就会逸散开来,胃里也暖暖的;黄酒棒冰和木莲豆腐则是“消暑神器”,那木莲豆腐呈在透明的塑料小碗中,本身也是透明的,淋上红糖与白糖,一勺干桂花,再撒上干果与葡萄干。红糖顺着木莲籽洗出的凉粉流下,木莲豆腐变如同水晶一样反射着细碎的光。这是绍兴独有的夏天味道,也是必须品尝的一口江南盛夏里的清凉。
穿过黄酒飘香的小街,尽头处是一处青池——墨池,相传是书圣王羲之洗笔砚的水池,如今池中多是“皆若空游无所依”的锦鲤,金金红红,缀于其中。书圣故里社区很好的保留了老绍兴人的生活样貌,后街如老北京的胡同小巷般横斜逸出,不时有生活在这曲径回廊中的小孩子奔跑玩耍。站在蕺山街上,这前街后河的布局一览无余,前景是阡陌水乡,河里时不时有乌篷船咿呀经过,维系着过去的声响,后景则镶嵌着不远处的蕺山和山顶的文笔塔,若下着霏霏细雨,则是氤氲着细雾的小桥流水式的仙境。
走读绍兴,时光在这里暂缓了脚步,河岸两处的人家轮廓在雨中不时模糊,船夫持着蓬篙缓缓经过。生活一如从前过往,书圣故里如同一幅隽永的水墨画,延续着千年的文化和情感。
作者:李颜如(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
作者: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