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一个区域高质量发展,实现可持续增长的重要能量极。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滨海新区一种独特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新区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为大力引进和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日前新区发布了首批新区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越宫钢结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等6个技能大师工作室获评。
“大家把各自了解的信息汇总一下,我们这周头脑风暴一下。”这几天,浙江越宫钢结构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越宫钢结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负责人江舸正带领团队对企业研发的“栓-管砼体系”与装修内外墙配合衔接工作进行前期摸排。
“栓-管砼体系”是由越宫钢结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联合浙江大学共同研发的绿色装配式建筑体系,又称为“对穿螺栓多腔钢管混凝土抗震墙结构体系”,由钢方管、超短边冷弯槽钢和连接螺栓组成,在内部浇筑混凝土形成完整受力构件。该体系建筑布局灵活,空间使用舒适,结构受力明确,构件性能优良,钢结构加工制作简便,标准化程度高,装配率一般可达70%以上。
“2014年开始这项技术的研发攻关,工作室团队倾注了大量心血。”江舸告诉记者,“这项技术完善了抗震墙稳定性设计方法,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江舸告诉记者,在装配式建筑加快应用的当下,这项技术为后续装配式钢结构住宅体系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目前,该体系已应用在全市2个房地产项目上,反馈很不错。”江舸说。
解决技术难题,专注人才培养。这是越宫钢结构焊接技能大师工作室承担的使命。据悉,该工作室成立于2011年,是浙江省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之一,到目前已培养约350位技能人才,其中高技能人才约200人。
工作室现有成员30人,其中16人分别来自公司设计、制造、工艺、施工等各部门专业技术人员。一直以来,工作室发扬工匠精神,持续改革创新生产工艺、提升技能和质量水平,以打造越宫“钢结构领域行业小巨人”为工作引领,做精、做专、做强越宫品牌。
大师工作室是技能传承和技术创新的重要平台。
由陈晓峰领办的中成热电电子自动化技能大师工作室,此次也入围滨海新区首批技能大师工作室。该工作室精通各类电子电路、基本编程和自动化控制的应用与修改、故障处理和技术改造,经过多年努力,已帮助企业实现了多次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领办人陈晓峰参加工作33年来,一直从事设备安装维护和技术改造,负责全公司热工仪表设备维护改造和突发性故障抢修,确保设备安全高效运行,为公司大幅降本节支,提高生产效率。
“获评技能大师工作室,门槛不低。”新区人才工作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评选的大师工作室需要满足有大师、有保障、有项目3个条件,还需要进行科技攻关、开展技术交流和传授绝技绝活,其目的是进一步把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成为推广新技艺、开发新产品的创新舞台,高技能人才技能展示提高的交流平台和年轻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同时,授牌建立的新区技能大师工作室,可优先推荐为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其培养的高技能人才可根据当地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资助相关政策规定,享受高技能人才培养经费补助。
“技能人才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之功,需要系统发力、持续推进,技能大师工作室的评选就是其中重要一环。”滨海新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打出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使用、激励等在内的“组合拳”,搭建平台、提供舞台,在全社会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推动更多高技能人才在新区不断涌现。
(越牛新闻综合绍兴日报)
作者:越牛新闻记者 章 淳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