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锤百炼造匠心
出生在天姥山脚下的俞秋红,从小喜欢山水诗画,耳濡目染着祖辈们倾注一生的“金砖”艺术。她发现,中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处处展现了砖雕艺术瑰丽的身姿,是中华艺术宝库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传统砖瓦制作耗时长、工序多、难度大。因此近年来,拥有此项高超手艺的匠人逐渐减少,青黄不接。年轻一代的从业人员除了缺乏兴趣,往往还缺乏相关技术和艺术的基本素养,因而该行业存在着严重的“断代”现象,该项传统技艺存在着随时“失传”的风险。
正当这项古老手艺命悬一线之际,国家对历史文物古迹的保护力度加大,这为砖雕艺术带来了新的生机。随着大量古建筑得到修缮和恢复,对于与原建筑风格相匹配的优质砖雕产品的需求急剧上升,砖雕艺术在古典建筑中的市场前景愈发广阔。
这一变化,让俞秋红深刻体会到了父辈们用勤劳双手精心呵护的这一古老手艺所蕴含“原始美”及其不可替代的价值,更激发了她内心深处的使命感。她决心让这份价值能够落地,直至开花结果,这信念成了她不懈奋斗的精神氮泵。
2006年,俞秋红跟随父亲俞岳良(浙江省级非遗传承人)系统学习传统古砖瓦与砖雕烧制技艺,从选泥、制坯、雕刻,再到进窑、烧窑,她一步步地学习,也渐渐爱上了这个行业。
“古建砖瓦与砖雕俗称‘秦砖汉瓦’,它不单单是一块朴素的砖,这背后,是博大精深的古建艺术,越学越让人着迷。”她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将几把刻刀磨得光滑,几年时间下来,终于用古法技艺中的“讲究”,造就了千锤百炼后的“匠心”。
秦砖汉瓦“飞”进寻常百姓家
“‘秦砖汉瓦’是会呼吸的,空气潮湿能吸收水分,气温升高水分又易蒸发,具有调节空气湿度的作用,而且干燥不易霉烂。”俞秋红说,先辈们留下来的传统建材,有着独特的魅力与充沛的生命力。
2008年,俞秋红与父亲一起成立了新昌县天功坊砖瓦有限公司,并获批成为浙江省特许古建砖瓦生产企业、省级非遗生产性保护基地、浙江省首批成长性文化企业、首批浙江省非遗工坊。从父亲手中接棒后,俞秋红一直思索如何让传统手艺传下来、活下去。“产业反哺是必由之路。”俞秋红坦言,这就得转变思路,开拓更大的市场。
随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俞秋红预感到古建筑文化的春天要来了。“在经历了美式、欧式风格后,现代建筑的装修开始返璞归真,具有文化底蕴的中式风格越来越受追捧,‘秦砖汉瓦’应用得也越来越多。”俞秋红说,砖雕作为一种装饰艺术越来越受欢迎,过去父亲会参与很多新昌甚至外地古建筑的修葺和维护,这给她带来了灵感。
俞秋红开始尝试把砖雕和古建筑艺术元素糅合起来,制作出百余种规格和纹样的瓦当、滴水、筒瓦、板瓦、翘角、走兽、鱼龙回吻等古建筑构件。同时,她还在提高产品质感、降低生产成本上做起文章,通过使用加工机械,改良传统技艺,实现了产品局部量产,有效解决了雕刻技师不足、老龄化等问题。
“非遗不是让传统技艺束之高阁,而是真正为人们所用,这样的非遗才会有持久的生命力。”俞秋红想让更多人了解、喜欢“秦砖汉瓦”。于是,她创新推出练字砖、砖雕礼品摆件等产品,大到背景墙、玄关,小到茶台、承壶、练字砖……在她的刻刀下,新昌砖雕“飞”进了寻常百姓家。
打造非遗文化园
2016年,俞秋红在新昌县高新园区梅渚区块着手打造了一个集非遗技艺保护传承、非遗文化交流、非遗技艺活态展示、非遗技艺自制体验和非遗文化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非遗文化园,这是她付出心血最多的得意之作。
非遗文化园的两处院落以浙江传统民居为整体风格,结合现代人的审美与使用需求,空斗墙、实砌墙、马头墙……俞秋红利用不同位置的屋面、墙体,展现砖瓦丰富多样的形制与使用空间,以建筑本身为依托进行直观的立体展示,从外到内,将空间布局、房屋格局、细节陈设都一一呈现。
院落建造过程中,从一开始的图纸设计,到具体施工中的每个细节,哪怕小到一个翘角的弧度,俞秋红都反复推敲、修改,亲力亲为。结构、元素最复杂的门楼是她反复推翻重建,修改了最多次的部分。“门楼高了、矮了、宽了、窄了,瓦片疏了、密了,这都是问题,不行就拆了重新造,一定要做到我自己满意为止。”俞秋红耗时近4年,终于基本建成了这个令人惊叹的建筑。
非遗的传承要以人为本,俞秋红希望通过非遗文化园这个平台,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将传统砖瓦与砖雕技艺传承和发展下去,让非遗迸发更强的生命力。
如今,她一边培养年轻一代传承队伍,一边通过参加艺术展览、文化活动、建立专家工作站、与专业机构合作等途径,让新昌砖雕走出去,产品已遍布中国驻奥地利使馆、宁波美术馆、宁波南塘老街、绍兴大禹纪念馆等国内外诸多场馆。
“我要做的还很多。”谈到未来,俞秋红用了四个字,任重道远。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茹晨鸿 编辑:姜京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