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一贴难求 先买为敬

2024-11-16 17:13

来源:

杭州博物馆的影青釉里红冰箱贴。

国家博物馆的凤冠木质冰箱贴。

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绘雁鱼铜灯冰箱贴。

你知道新晋“北京断货王”是谁吗?国家博物馆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原创凤冠冰箱贴当之无愧。同样难买的还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出品的星空藻井冰箱贴,几乎“上架秒空”。为买到这两个冰箱贴,有人在清晨六七点钟排长队,也有人天天苦蹲官网,甚至有人专门加价求“代购”……

确实,博物馆冰箱贴“卷”出天际了,在东方美学的加持下,很多人纷纷“被老祖宗的顶级审美震撼到”,惊叹设计和制作全部在线,一“贴”难求的泼天富贵终于轮到文创冰箱贴了。

双向奔赴

“还有凤冠冰箱贴么”“早上几点来能买到”……最近,国家博物馆二层文创商店里,以明孝端皇后凤冠为灵感设计的冰箱贴人气超高。7月19日上市两个小时,就卖出1700个,上市三个月,就卖了8万个,同系列文创销售总额突破1000万元,如果不是受限于产能,销售额还会更高。

“重工,有面儿”“直击心灵的中式审美”,网友们这样评价凤冠冰箱贴。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好的文创自然就有受众。这种对美的追求和期待,不能被辜负。夸张点说,我们一直追求极致的品质。”国博经营开发部副主任廖飞以最初上市的木质凤冠冰箱贴设计过程举例,3层木质材质叠加制作的“凤冠”,可以散发出类似金属的光泽,平面印制的珠粒甚至有裸眼3D感,冠上镶嵌的“红蓝宝石”需要纯手工粘贴,帽翅还可以活动……

除了凤冠冰箱贴,杭州博物馆的影青釉里红冰箱贴、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彩绘雁鱼铜灯冰箱贴同样是文创界的人气顶流。它们的“出圈”同样是一场博物馆文物和现代工业的双向奔赴,比如影青釉里红冰箱贴,是今年夏天杭州博物馆的顶流,元代影青釉里红高足杯拥有粉色的杯身,青色的杯足,还有几抹裂纹,体现了元代的瓷器烧造技艺,而冰箱贴还原了文物裂纹和“粉面腮红”的晕染效果,十分精美;彩绘雁鱼铜灯冰箱贴的灵感则来源于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汉代文物彩绘雁鱼铜灯,冰箱贴不仅完美还原雁鱼铜灯的古典风貌,还设计了亮灯,让2000年前的“黑科技神灯”闪闪发光。

内涵延伸

“只要一块板子,就能让我爱上博物馆!”

“这简直是冰箱贴文创封神榜!”

前不久,博主@Konoe发在社交平台上的冰箱贴展示板引发了网友“围观”,这条“终于集齐了所有朝代的华夏一万年”帖子,在社交平台上点赞量达到了9.6万,博物馆冰箱贴等相关话题的阅读量也有近1500万。她按照新石器时代、夏商周、秦汉……等29个古代中国的朝代,将博物馆文物冰箱贴分门别类进行展示,加上来自城背溪文化的太阳人石刻冰箱贴,这块展示板展示了华夏一万年的文明,这些冰箱贴有来自全国各大博物馆的,有来自特展的,更有一些手作达人的定制款。

近年来,冰箱贴已经成为一种流行符号,不少年轻人对冰箱贴的态度趋近于“有没有冰箱不重要,先买为敬”。这其实也不难理解,冰箱贴不仅收藏了打卡过的足迹,承载了旅途中的回忆,同时可以满足人们的情绪需求,当购买的人越多,它甚至拥有了社交属性。在社交和购物平台上展示、交换、交易、流动,成为年轻人消费和表达的新趋势。

当然,文创产品是文物文化内涵的外延,在各个博物馆独家宝藏文物的支撑和加持下,这些冰箱贴美得别出心裁,独具魅力,文物和文化因此流动起来,而且更加贴近日常,这对文物和各大博物馆来说也是另一种传播和科普。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副研究员卜希霆认为,这种现象反映了当下的文旅消费者更渴望通过参与式消费来获得精神层面的共鸣和共情,从而促进文化依恋与归属感的养成。它促进了文化遗产与现代生活的紧密结合,增强了公众尤其是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

树报小课堂

冰箱贴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最初,冰箱贴作为辅助便签的工具存在,人们使用磁贴将便签纸固定在冰箱上,记下购物清单或重要事项,提醒自己或家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开始对磁贴进行设计,使其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增加了装饰性。

(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北京日报》等 图片据新华网,杭州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官网)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