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越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越地人民千百年来日常生活的缩影,蕴藏着越地人民对于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不少非遗还“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生生不息,比如绍兴传统植物染料染色技艺、面塑、剪纸、山阴竹刻、扯白糖和酒坛彩绘等。从今天起,镜像版将推出“越地非遗”系列,用镜头讲述非遗的历史、制作工艺与特色等,让读者一睹为快。
■ 见习记者 俞姝萱
市民正在体验植物印染。见习记者 傅平航 摄
游客展示浸染后的染布。见习记者 傅平航 摄
用植物染印染而成的《兰亭序》。
11月14日,在下大路的“越韵流芳 文化兴篇”非遗集市上,有一块布吸引了很多来往行人的关注。只见有的游客将它浸在液体之中,有的游客在一旁展平晾晒染成蓝色的布料,原来他们正在体验绍兴非遗植物染料染色技艺过程。
植物染,在中国传承数千年。顾名思义,植物染的染料从植物的根、茎、叶中提取,历经采摘、发酵、染色、纺纱、织造等过程,其中产生的废弃物,可自然降解,回归土地。蓼蓝染青,茜草染红,荩草染黄……植物染带着一点点灰度的色泽,自然的,沉静的,淡淡的,却又生机盎然。
绍兴非遗植物染的制作过程与扎染类似。首先,将布料按照设计好的图案用橡皮筋扎紧,或用棉线采取特殊针法绞扎布料。然后,将扎好的布料放入染料中,根据所需的染色深度调整浸泡时间。通常需要浸泡5~15分钟,时间越长,染色越深。再将染好的布料从染液中取出,拧干多余水分,让其在空气中自然氧化几分钟,在这个过程中布料颜色变得更加鲜艳。为了增强固色效果,可以多次重复染色过程。最后,将布料清洗干净,直到不再褪色为止,并放置在阴凉处晾干,避免直接暴晒。
绍兴自古便是纺织之乡,据史料记载,在新石器时代,于越先民开始用葛、麻等野生作物韧皮纤维纺纱织布,称为“越布”,随着越布的发展,布匹染色需求越来越大。据植物印染非遗传承人、吉麻本草植染体验馆负责人余文渊介绍,传说东晋染仙葛洪在绍兴富盛一带炼丹,之后把染色方法传给了当地人,绍兴因此有了植物染色的方法。
绍兴植物染在历史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绍兴植物染起缸时,会使用绍兴糟烧、绍兴扯白糖这两种绍兴独有的配料,其中,绍兴糟烧起到催化发酵作用,绍兴扯白糖则能提供营养、增强染色效果。制作染料的水取自小舜江,小舜江水质清澈,能够让染料颜色更加干净。
植染馆内染布飘飘。
下大路非遗集市上,“古人”展开染好的面料。
染房一角。
可以提取染料的栀子。
图片除署名外,由越城区文化馆提供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