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在“不装深刻”中 深刻自成

2024-11-16 16:32

来源:

《不装深刻》

梁晓声 著

中信出版社出版

“深刻”一词有两种意思,一种浅显而即时,与感受程度相关;另一种深入持久,与人生态度链接。著名作家梁晓声的新作《不装深刻》明显谈论的是“深刻”的第二种意思,他想在书中表明,人要力争摆脱无意义的表面深刻,追寻自然通透。正如他在书册封面写道:活到今天,我的一个清醒是再也不装了。

“伪装,总带着沉甸甸的重量;而放下,是人生和心灵的双重解放。”这是梁晓声活到如今开始秉持的人生信条,所以,他在书中谈到人的各个方面,诸如人与天、人与地和关于人的话题,甚至各种细小的生物,他都会切忌使用假大空的语言来概念化叙事,而是从自己的思考出发,有理有据表明自己的独特观点,即使这些观点不被读者接受,他还是“不装深刻”勇于表达。

广大读者阅读西方文学经典名著最大的困难,是不能从个体到全局,宏观理解这些名著在体现民族性方面的诸多共同之处,导致在阅读时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捕捉各国文学的民族特征和独特优势。《不装深刻》别具一格地在这方面作了有意义的尝试,分别给法国文学、俄罗斯文学、美国文学、英国文学、德国文学和中国文学贴上了作者特制的标签,如用标题“一个男人为什么值得同情?”来引出对法国文学的阐述,通过深层分析司汤达和他的经典作品《红与黑》中主人公于连的性格命运,以小见大地展现法国文学在吸收希腊戏剧的基础上重视人物心理表现和分析的特点,使读者一目了然,很快对法国文学产生浓烈兴趣并方便宏观掌握。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章节是有关中国文学的部分。作者用看似矛盾的标题《被忽视的繁荣》来概括他对中国文学的总体定位,所谓繁荣我们自然可以理解,中国文学博大精深,璀璨文脉千年以降始终不绝,而被忽视则说明作者对于当前中国文学的定位不甚满意,认为中国文学还有被再认识的必要。在本章节中,梁晓声不仅谈到了具体的中国文学之冠上的闪亮明星,如鲁迅先生,也借文化自信这一主题作为线索,从古到今,涉及到了中国文学的方方面面。

在《不装深刻》这本书中,作者采取蜻蜓点水的手法,以自己的独特视角描摹古今中外有关文学的方方面面,正如他在前言中谦虚写道:一己一时之陋见,浅薄局限吾亦相知,然无人抛砖,怀玉者出于自重,未必愿发卓识之声。如此一想,坦然也。

阅读完《不装深刻》之后,我一方面佩服作者对于文学的深刻认知,另一方面更加深刻地了解了文学与人性、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经济等方面的联系,更加深刻明白自己在文学上的探索方向。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