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河弄走到底,可见一株大樟树下立着一面照壁。这照壁,条石为基,青砖砌墙,顶上斜铺筒瓦,屋脊的两头,各有一条怪鱼,张着大嘴,翘着尾巴。这古雅的照壁中间,用同样古雅的颜楷写了四个大字:西城古韵。
西城古韵——这实在是一个恰当的题目。走过照壁,仿佛翻开了一本老书的封面,一下子走进老绍兴绵长清雅的古韵里。
照壁的后面,西小河静静地卧在那里。沿河是一条石板路,石板有长有短,不规则,很干净。路的旁边,进去就是“吕府”。高高的门槛,两扇黑漆大门,门上有铜环,上头一个横匾,写着“王阳明纪念馆”。我去得早,门还关着,不过,这“吕府”原来的主人明朝时官至一品,单从宅门的古朴和气派,已经隐隐可感这宅邸当年的规模和气势了。
河那边,房子临水而建,一色白墙黑瓦。说是白墙,其实也不白了,有的地方,石灰脱落,看上去斑斑驳驳;有的地方,仿佛被哪个画家用枯墨擦了,又用淡墨染过,这么一来,所有的岁月沧桑,都清清楚楚写在这墙壁上了。
在石板路上往西走百来米,西小河分成南北两路,默默向城市深处流去。迎面,“谢公桥”横跨在小河上。“谢公桥”始建于晋代,为单孔石拱桥。桥呈八字形,三四米宽,二十多米长。桥坡的石阶已经踩得光溜溜了。石阶右侧,用水泥浇出两条窄窄的斜坡,那是给骑自行车的人过桥用的。现在,自行车来往很少了,只见三三两两的儿童背着书包,说说笑笑,走过桥,上学去。关于“谢公桥”的来历,宋《嘉泰会稽志》有记:“谢公桥在新河坊,以太守谢公所置,故名。”民间另有一种说法,说一位有钱的公公为了让儿媳妇回娘家方便,专门为儿媳妇修了这座桥,儿媳妇为了感谢公公,就起名谢公桥。县志当然更可信,不过,我更愿意相信谢公桥就是“谢谢公公”的桥,这更具烟火气,也更有人情味。西小河,不就是一条充满烟火气的河吗?
河的两岸,一边是西小路,一边则分为谢公桥河沿和船舫弄。两岸民居都保留着江南特色,老而不朽,旧而不破。西小路上,房子靠河,石块砌岸。好多人家开出后门就是一个河埠头,临河的小道地上,或养着几盆花,或挂了几只酱鸡腊鸭。一个戴着毡帽的老人,搬了一张小桌子出来,太阳晒晒,老酒抿抿,惬意极了。船舫弄这头,房子与河隔了一条窄窄的小路。路是真窄,两个胖子迎面而过,估计要侧一侧身了。路的上面有廊檐,盖着黑瓦的檐顶向外伸出行人走在这里,就不怕日晒雨淋了。居民的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小三轮车都紧贴着墙壁老实地“站”着。有一户人家,沿着墙根搬了一溜花草放着,有杜鹃,有茶梅,有铜钱草。花草的中间,又用几块木板做了一个简易的书架,架子上的书,有《鲁迅全集》《明朝那些事儿》,也有小孩子看的童话书。恰好,这户人家对出来临河的路边,设了一排美人靠。走累了,或有闲情了,便可坐在木凳上,翻翻书,发发呆,看着西小河缓缓地流,也是蛮舒服的一件事。
老街古镇很多,西小河也属历史街区,但这里没有商家的吆喝声,也没有乌篷船来装一装噱头,依旧是典型的江南味道,静静的巷子,稀疏的行人,偶有二三老人倚门而坐,或静思,或对弈,或忙着手中的活计。
走进西小河,仿佛走进一个童年的梦里。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