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渡槽,已在我脑海打下深深的烙印,几十年过去了,始终记忆犹新。渡槽修建在广阔的田野上,一眼望去,笔直地穿过家乡上上下下好几个村庄,绵延十几里,高大且雄伟。
渡槽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父老乡亲们肩挑手扛、日夜奋战,经过几年建造而成的。渡槽东西走向,红砖水泥堆砌,圆形的墩柱高约4米,间距10米,浇筑U型水泥槽而连接。水泥槽之间的缝隙用沥青填抹,小时候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干,后来才明白,是为了防漏水,解决热胀冷缩,让渡槽经久耐用。
那时,家乡种植早晚稻,一年到头,村民们基本上都在田间忙碌。大家知道,南方稻子怕旱,最离不开的就是水,有了渡槽这一水利设施,稻田地用水就有了保障,不仅解决了远处几个村庄的水源问题,而且也让上游的百姓没了后顾之忧,自然,每年家家户户种植的稻谷都是大丰收了。
渡槽穿过我家附近,紧挨村里的打谷场。渡槽有了,大人们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发挥它的灌水作用,年年让庄稼有个好收成,而我们小孩子则无忧无虑,想的却是怎样利用渡槽,让它给我们增添些快乐。
打谷场是父辈们的劳动场所,也是我们的游乐场,我们在这里玩手推车、捉迷藏和打仗等游戏,不管男孩女孩,都来参与。玩捉迷藏和打仗时,一开始,大家想的是依托房子、稻草堆和其他大型物体做掩体,后来觉得没意思了,胆大一点的,不知什么时候从家里搬来梯子,悄悄地爬上了渡槽。这样,捉迷藏的,怎么也找不到人了;玩打仗的,他已居高临下,占领有利地形,最终赢得了胜利,喜悦之情也就无以言表了。
夏天,渡槽通水最勤,水是上游泵房里的抽水机从河里抽上来的,水质干净又清澈。田间里,村民们劳累了,上岸或坐或站或倚,在渡槽底下阴凉处稍作歇息,并用渡槽上溢出来的水浇个头、洗把脸,有的还喝两口、解解暑,缓过劲了,接着继续下田赶农活。
放学了,我们男孩子帮着家人干完活,迫不及待地爬上渡槽泡个澡,谁先上谁在最源头,后来的,就在下游,逆水一字仰躺排开,场面甚是喜乐好玩。躺久了,也不嫌水脏,照样翻身憋气潜水,虽说渡槽上嬉水不安全,但我们觉得这样才够刺激,有一种男子汉的表现。此后,不管大人们怎么阻拦,只要有机会,我们很是喜欢爬上去。渡槽已成了我们儿时玩水的好去处。
渡槽,一个时代的记忆,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材质和不同样式,不管怎样的渡槽,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今,每次回到故乡,渡槽虽有些斑驳和破损,但它仍然发挥着灌溉作用,一直在守望着家乡的肥沃良田。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