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山似有墨香伴
记者 单建华 文/摄
初冬时节,越地山野可游赏的除了古道、枫杉、溪涧等,还有廊。
廊是中国古建筑中一道奇异的风景线。其种类有直廊、空廊、回廊、桥廊、爬山廊、水廊等。在中式园林中,廊是不可或缺的标配,它不仅是连接建筑物的纽带,也是游览风景的动线,具有划分空间和增加景深的作用。
廊一般为木材所制,而位于绍兴香炉峰东侧的“兴峰廊亭”全由石材构成,设计巧妙,工艺精湛,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它比中国第一古长廊,728米的颐和园长廊还长数百米,由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丁国泉设计、制作。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游赏这座“高大上”的石廊亭。
石雕艺术的“大观园”
人在廊亭行,山色自怡情。
“兴峰廊亭”建于原回山路的上半段,即起自香炉峰山腰,直至峰巅。由205进首尾相连的石长廊组成,全长1000多米,共有1390余个台阶。
廊亭逶迤而上,游人步移景异,一框框都是别样的构图。而从山顶往下望去,更是气势非凡,蜿蜒曲折的廊亭掩映在峡谷树木之间,像一条青龙盘桓而上。
行走在廊亭下,游目周边别样的风景,静聆声声鸟鸣以及小溪潺潺外,还有耐人寻味的石雕艺术可供欣赏。
石阶,石墩,石柱,石承托,石梁,石顶,廊亭的种种主、配件都按一定比例制作。据丁国泉介绍,石材主要由绍兴东湖石、山东莱州石等三种,工艺上传承了绍兴石雕艺术,浅雕、深雕、透雕等皆有体现,最考验技艺的是廊亭第三段,即日月亭到峰顶牌坊这一段,因山路更陡,工艺要求更高。廊亭沿路不时有桥亭、爬山亭可供游人歇息,其中日月亭最为宽敞,坐于亭内可赏精巧的榫卯结构,探身亭外可以观名家所书的“日月亭”碑刻,以及壶卢泉上的一只口出涓流的石刻龙头。
书法文化的“碑刻园”
“天柱晴光留胜迹,香炉翠霭闻真诠”
入廊门步行五十米左右,忽听有人低吟。只见一位六旬开外的老者,对着一副石刻对联驻足凝目。他告诉记者,自己姓陆,喜欢书法,自“兴峰廊亭”四年前建成后,他来此不下十次,每次都会走到峰顶。“沿途有了自己喜欢的欣赏物,走走停停,看看想想,不知不觉忘了登山之累。”
原来廊亭内不但有石雕艺术可赏,更有一副副对联悦人眼球。
“兴峰廊亭”门口镌刻的便是中国当代隶书大家沈定庵所书的对联:不二法门由此蜿蜒而上,大千世界见其磅礴之观。一路上去,对联字体除了隶书,还有楷,有行,有草,有篆,可谓诸体兼备,内容多是歌颂越地山水、文化、风情。书写者除了一批越中名手,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书法家代表。对联隔柱而刻,正反面参差安排,即每根石柱上仅刻一联,不致过密,使观者赏心悦目。廊亭的对联总数达千副之多。
绍兴是闻名世界的书法之乡,书法碑刻遍地,书法圣地兰亭自不待言,像运河园、鹿湖园等都有精美的书法碑刻,但遗憾的至今没有一个“书法碑林”,“兴峰廊亭”或可弥补这个缺憾。
据说,这儿不但书法爱好者乐于登临,摄影爱好者们频频光顾,而且也是亲子游的一个好去处。
市民休闲的“后花园”
“兴峰廊亭”集书法文化、楹联文化、石文化等于一体,可游,可赏,可远眺,可遐思,是一处令外地游客惊叹不已的浩大工程,更是绍兴市民健身休闲的“后花园”。
有廊可度,爬山不累;有亭歇足,情怡目舒。廊亭为人们挡风遮雨,特别是夏日隔开了烈日暴晒,给爬山者消除了后顾之忧。
登临斯地,四季均有“加持”,春之绿树相映,元气弥漫;夏之浓荫近身,凉爽浃肌;秋之层林尽染,诗情画意;冬之严霜袭人,气象整饬,特别是下雪天更增一番高洁之气,若有邂逅高人逸士的意外之喜。
市民江先生因为其夫人膝盖不是太好,不敢走太陡的山路,以前的回山路以陆峭著称,所以一直选择走轿路。早些年听说有了廊亭,试走了一回,除了靠近山顶的一段较陡外,总体较平坦,遂“移情”廊亭。每次来此都是到“日月亭”歇足后折回。
不久前带领外地一批文旅界人士参观了“兴峰廊亭”的绍兴市非遗保护协会会长何俊杰,与记者谈及此廊亭时表示,“兴峰廊亭”的设计、制作者丁国泉是绍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石雕)代表性传承人,他的这件作品将为后人留下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印记,是绍兴文化旅游的一处新胜景,传统文化要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非遗是最直接的表达,而非物质的传统工艺、记忆最终是要落到物质上,才能传承和发展,“兴峰廊亭”是一个很好的案例。
有人认为,兴峰廊亭既是一份独具风姿的旅游资源,也是一份引人入胜的书法胜景,更是一座国内罕见的石制廊亭,应该申请上海吉尼斯世界纪录。
作者: 编辑:胡鑫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