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村以湖名,湖以鱼名,犭央犭茶湖边唯一村庄难再低调 犭央犭茶湖村要打造渔旅融合体验村

2024-11-11 17:07

来源:

近期随着湖的旅游热度不断攀升(《今日越城》10月23日报道),作为湖边唯一的保留村湖村的发展也引起了关注。湖村有哪些资源禀赋?它该如何承接湖“野生景区”带来的热度?上周末,记者走进村里了解情况。

避塘很热,村庄很冷

湖村位于灵芝街道北部,介于镜湖村和西山头村之间,常住人口1500人,包含福林寺、闸溇、尚义房、兴堡四个自然村。村域面积不大,仅为0.67平方公里,村里水网纵横,直江、横江、西堡河、横湖河等河流环绕,还有几家纺织厂林立,村庄呈现出工业与渔业交织的风貌。

不同于湖避塘的声名在外,湖村的名字却少有人知晓。“以前村庄周边厂子多,外来务工人员也多。现在厂子拆掉了一些,村里的人口也逐渐变少。”来自湖北的老周在村委旁边开了10多年手机店,他告诉记者,今年的确感受到湖避塘的热度,因为偶尔会有经过村庄的人向他打听去避塘的路。

80岁的村民王百荣今年被问“湖避塘的路怎么走”的次数也变多了。他说,“湖村”与“湖避塘”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湖避塘”听说要恢复原来的水域面积,人流量也越来越大。而“湖村”人越来越少,在他年轻时村里有大片的田地,现在很多用于建厂开店。如今的村庄主干道两侧,大多是小饭店、超市等各种店铺,缺乏有特色的文旅节点。

流量来了,难再低调

“这几年随着镜湖新区不断开发建设,周边很多村庄被拆迁。因此自从几年前村里进行五星3A创建之后,便没有大的动作,一直在等待新的发展契机。”湖村党支部书记李明说,村里有着悠久的渔业文化。早期村民们以捕捞鱼虾、贝类为主业。渔业一直延续到现在。目前全村尚有机动渔船27艘,人力划船近100艘。

王百荣早年也是渔民,以前除了村庄附近,还去钱塘江等海河捕捞鱼虾,一直干到50多岁才转行。“现在我们村里还有近30个渔民,光耙螺蛳好的时候一天就能挣五六百元。”王百荣说,另外还有一些鱼虾、贝类可以拿到村里的农贸市场去卖,非常方便。

为了进一步传承发扬渔业文化亮点,村里还兴建了渔文化馆,馆内陈列着村民多年来进行渔业作业的工具及图片,展现了当地村民以渔为生的生产生活场景,同时也介绍了村民们代代相传的龙舟精神和历史变迁。

李明说,村庄距离湖避塘有1公里,今年避塘的游客越来越多,催生了游船生意。之前,村里有4个村民提出想改装船只拉客,希望村里帮忙协调办理合法运营证。不过眼下湖的发展有待统一规划,游船生意暂时还不能开展,希望之后开通水上游线后,村民也能坐享发展红利。

优质资源,亟待盘活

“湖村的地理位置不在镜湖核心范围内,而且村里又有悠久的渔猎文化,因此该村庄将作为湖边以及整个街道唯一的村被保留下来。”灵芝街道自然资源和规划所工作人员介绍,村庄发展规划正在推进中。规划将以村庄耙螺蛳产业为特色,以附近绍兴植物园建设为依托,以旅游休闲为支撑,打造渔旅融合体验村。

借助这些文旅资源,规划中村庄将结合现状打造渔业广场、游园、慢行环路等景观,村域南部已规划建设绍兴市植物园,未来村里可承接植物园的游客,开展以餐饮、农家乐为主的旅游服务业。另外,湖村将围绕现有生态和渔业文化,开辟与耙螺蛳相结合的水上游线。

“越城北部区域历史上典型的渔村留下来的不多。湖村作为渔村保留下来,有着特殊意义。特别是村以湖名,湖以鱼名。村与湖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湖村的发展要与湖避塘的发展统一规划,形成湖村相依的大景区概念。”中华水文化专家委员会专家邱志荣建议,村庄要走文旅发展路子,须腾退一些与文旅发展不相容的工业企业,置换成农耕文化产业,村里适当还原一些农田,盘活现有优质资源。另外,基础设施配套要跟上,比如停车场扩面、村庄水质提升等。另外,村里的老房子也需立面改造,鼓励村民或外来创业者经营农家乐或者民宿,承接湖避塘以及未来绍兴植物园的流量。


作者: 编辑:严心愉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