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孙中山挽秋瑾联辨误 田田

2024-11-10 11:05

来源:

1916年,孙中山到绍兴视察时,曾到卧龙山上的风雨亭凭吊秋瑾烈士,并题挽联云:“江户矢丹忱,多君首赞同盟会;轩亭留碧血,恨我今招侠女魂。”但因孙中山亲笔题写的、用木板雕刻的原联已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此联在见诸报刊书籍时,文字多有出入。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对联故事总集》(巴城、吉玉编,2001年6月第一版)中,“江户矢丹忱”作“江左识丹忱”,“轩亭留碧血”作“轩亭流碧血”。秋瑾从事革命活动的地方主要在上海、南京、绍兴一带,这一带古称“江左”,“江左识丹忱”也解得通,但后面有“首赞”之语,应该是“江户”句来得更贴切并有故实。“江户”为日本东京旧名,1904年,秋瑾赴日本留学,次年八月,以孙中山为总理的同盟会在东京成立,秋瑾即由黄兴介绍加入为首批会员,并成为浙江地区的主盟人。把“轩亭留碧血”中的“留”字改作“流”字,从字面上、史实上讲,也解得通,但似亦不及“留”字为好。因“流碧血”只是“过去”(秋瑾就义时)的事,“留碧血”则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了,这应该正是孙中山到了“现场”的感触,而且,“留”字与下半句中的“恨”字也是相呼应的。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楹联鉴赏辞典》(汪少林主编,1999年4月第一版)中,“忱”字作“枕”字,“多”字作“感”字,“留”字作“洒”字,“恨”字作“愧”字,亦均不及原作之佳。“枕”字肯定是“忱”字之误,不然,很难解得通。在古汉语中,“多”是可作动词用的,有“称美、赞美”之意。例如《汉书·灌夫传》中就有“士以此多之”的句子,用“感”字则嫌俗套了。“留”字改作“洒”字,效果与改作“流”字相仿,应该不及“留”字为好。把“恨”字改作“愧”字也不好,孙中山作为同盟会的最高领导者、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他是没有什么可以愧对秋瑾的,作“愧”字,不合孙中山的身份。

台湾出版的《联海》(陈应性编著,星光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中,“江户”作“江右”,实在没法解释,谬也。“今”字改作“迟”字,也是点金成铁。“今”字含有“如果秋瑾还活着,那该多好”的意思在内。正因为秋瑾已经牺牲,“我”(孙中山)今天只能来到她牺牲的地方,为她招魂,故而有“恨”也。若改作“迟”字,则变成孙中山的自责了,其意义是远没有“今”字深刻的,前面已作分析,实际上,孙中山无须自责,也没有什么可自责。

也有些书籍报刊将“碧血”改作“热血”,将“侠女”改为“女侠”。“碧血”是有来历的,语出《庄子·外物篇》:“苌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化为碧。”孙中山引此赞颂秋瑾烈士为正义事业而流血献身的革命精神,且民国初年,“热血”这一词还很少用,在一些对联、诗词等韵文中更无其例。将“侠女”改为“女侠”后,则上下联的平仄也对不起来了,才识兼具、学贯中西的孙中山应该不会犯这样的低级错误。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