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陶愚川:我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的开拓者 史如烟

2024-11-10 11:05

来源:

陶愚川(1912—1998),今柯桥区王坛镇人。现代著名教育史学家,我国教育史比较研究第一人,著有《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古代部分、现代部分)等。

陶愚川少儿时期先后在绍兴县立同仁小学、上海养性高小、上海政法大学附属中学读书。1934年毕业于上海大夏大学教育系,同年11月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1936年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教育学院,攻读教育学,获硕士学位。1938年回国,先后执教于国立湖南师范学院、中山大学、大夏大学,历任教授、教育系主任等职。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上海东群中学校长兼历史课教员,山东部队专业干部速成中学教员,泰安师范学校教员,曲阜师范大学(原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外语系教师,教育系教授。晚年曾担任山东省第五届政协委员。1998年2月15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山东泰安逝世。

陶愚川热爱祖国,热爱教育事业。他的大哥陶百川是国民党元老级的人物,抗战时期曾任国民党《中央日报》社社长,1949年随蒋介石去了台湾,1977年至2002年去世前一直挂名台湾“总统府国策顾问”职。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父亲和大哥都劝陶愚川留在香港或者出国,但他都谢绝了。

1950年秋,陶愚川回到上海,服务于新中国的教育事业。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他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受到师生的尊敬和拥戴。教学之余,他还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教育史的研究。他曾先后写出了9部共300多万字的教育史手稿,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中不幸都遗失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矢志不移,终于完成了专著《中国教育史比较研究》(古代部分、现代部分),并获得首届国家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此书的出版,引起教育史学界的轰动,填补了国家教育史研究方面的一项空白。陶愚川还将平时节省下来的工资和稿费等全部捐献给学校。曲阜师范大学特设“陶愚川教育科学基金”,来纪念和称扬他这种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

陶愚川在曲阜师范大学任教期间,学校对他是比较重视的,待遇也是从优的。譬如,为了照顾他的生活,学校专门安排有青年教师住在他的楼下,常去看看他的情况。只是他性情孤僻,为人低调,不爱搭理人,被人讥为“三天不说一句话”。尽管他从来不轻易与人交谈,很少与人交流,但他在当时的“曲师”可谓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趣闻逸事也是当时学生和老师们津津乐道的话题。

据说,陶愚川在美国留学期间,曾与一美国女友倾情相爱,本来是山盟海誓要白头偕老的。但他思乡心切,坚持要回大陆老家。在机场送别的时候,女友当着他的面将一把匕首插进了自己的胸膛,一则表示以死相留,二则表明此生不渝。陶愚川受此刺激,性情大变,自此少言寡语,且终生未娶。

陶愚川还闹过“鸡腿粉笔”的笑话。他早年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和美国密歇根大学是学教育学的,但是建国初大学里教育学已经停办,他只好改行教授外语。平时他总是在上衣口袋中装有粉笔,讲课时随时从袋中掏出来便写,方便得很。有一次讲课的时候,他掏出来一支,在黑板上划了几下,却写不出字来。定睛一看,原来是啃过的一条鸡腿骨。大概是由街头买了烧鸡回来,作餐啃过的鸡骨不经意间随手放进袋中,此时便当作粉笔给拿了出来。此事曾经轰动课堂,也成就了一段名师佳话。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