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消防安全已成为城市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面对日益复杂的火灾和救援任务,柯桥区消防救援大队不断夯实基层力量、持续加强装备建设、常态化练兵强内功,切切实实锤炼队伍实战能力,确保在关键时刻能快速响应、高效救援。
“快响直达”
织密消防救援网
前不久,钱清街道一个高层小区的16楼发生火情,区消防救援大队立即调派钱清消防救援站前往处置,从接警到扑灭火灾,仅用了25分钟。之所以能够如果快速地解除险情,得益于柯桥区“快响直达”应急消防救援网建设。
作为构建新安全格局的重要一环,“快响直达”应急消防救援网建设被列入2023年度绍兴市政府民生实事工程,这也是近年来柯桥区提升基层“救早、救小”应急救援处置能力的重要举措。在2021年已有6个消防救援站的基础上,柯桥区投入资金超2亿元,通过两年时间,新建14个综合应急消防救援站。
去年8月,柯岩、华舍等9个新建成的综合应急消防救援站集中授牌,标志着柯桥区“快响直达”应急消防救援体系全面形成,有效实现16个镇街和马鞍印染集聚区等重点片区站点“全覆盖”,构建了“一镇一办一站”的应急消防力量体系。
以印染化工企业集聚、火灾风险防控压力较大的马鞍街道为例,当前,街道辖区内已经建成了马鞍印染集聚区综合应急消防救援站等3个消防救援站,共配备70名消防队员、12辆消防救援车,通过联勤联动、协同作战,构建起一张严密的消防救援网,实现15分钟内“快响直达”。
除了在“快响直达”、应急处突中发挥“尖兵”作用,柯桥区还充分挖掘综合应急消防救援站的“前哨”作用,化被动为主动,从单一的灭火救援转变为“救”“防”“帮”“宣”等四大职能于一体。“接下来,各个救援站将常态化开展防消联勤行动,将消防安全触角深入到基层,努力做到‘贴得近、联系紧、防得好、救得早’。”区消防救援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据悉,今年上半年,柯桥区消防救援大队接处警1068起,其中火灾227起,同比下降16.8%。
科技加持
实战救援更显高效
伸手不见五指的雨夜,一架无人机腾空而起,随后,屏幕上出现了一个红点,这就是平水消防救援站的消防员正在寻找的失联驴友。“这是发生在不久前的一次救援。”平水消防救援站站长王乾顺告诉记者,当天,他们接到群众救助,说是有一名驴友被困在平水刻石山风景区,于是他们立即携带装备和物资前往搜救。但由于驴友身处深山,天黑路滑又下雨,救援难度很大。“通讯设备无信号,无法确定具体位置,上山道路狭小复杂,视线还被雨雾阻挡,很容易迷路。”王乾顺回忆道。
幸运的是,消防员携带的装备中,有一架无人机,通过它的红外相机辅助,消防员很快锁定了这名驴友的所在位置,并将其解救。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一系列高科技装备应用于消防救援领域,不仅提升了救援效率,更保障了救援人员的安全。就在刚刚结束的消防宣传月启动仪式上,灭火机器人、侦查无人机、气体侦检仪、红外成像仪、专业水域救援装备等各类高科技灭火救援器材纷纷亮相,在吸引众多市民目光的同时也让他们对现代消防救援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
近年来,区消防救援大队积极推动装备技术革新,着眼“全灾种、大应急”作战需求,新增46辆消防车,其中包括压缩空气泡沫车、抢险救援车、泡沫输转车、云梯车、多功能勤务保障车,新增器材8100余件。这些装备的投入使用,显著增强了全区各类消防救援队伍的作战效能,为应对各类灾害事故提供了有力保障。
厉兵秣马
战训不停“练”硬汉
一幢由集装箱搭建而成的建筑,突然冒出滚滚浓烟,红色的火焰不停向外翻卷……几名全副武装的消防员按照分工,展开救援攻势,快速完成了灭火及营救被困人员等各项救援任务。
事实上,这不是一次真实的救援,而是区消防救援大队正在开展的“真火真烟”模拟训练的一个场景。当天,参训消防员们分别完成了居民自建房、沿街商铺、住宅小区等火灾场景的救援训练。入队三年多的消防员熊大新告诉记者,随着各类生产生活场景的增多,近年来,火灾类型也在不断改变,其中也不乏一些新型火灾,通过这样的训练,可以让自己真实体验轰燃、回燃、滚燃等火灾极端现象,逐步适应火场高温、黑暗环境,在危险环境下及时作出相应战术反应,最大限度确保未来的救援行动安全。
“真火真烟”训练、夏季耐高温训练、秋冬季练兵……对奋战在一线的消防员而言,实战的能力和经验是高效完成每次救援的关键。为此,区消防救援大队坚持把训练作为队伍的基础性工作、战斗力提升的根本途径,不断创新训练模式,既巩固消防员的理论知识根基,也夯实他们的实战之基,确保随时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下一步,我们将对照应急救援‘主力军、国家队’的职能定位,不断找差距、补短板、提能力,始终保持‘灾情就是命令’的应急状态,苦练内功,切实提升队伍综合处置能力,为维护柯桥区安全形势稳定贡献消防力量。”区消防救援大队主要负责人表示。
(内容来源:柯桥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