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低空经济快速发展,带热了无人机“飞手”这一职业。在越城区,“飞手”培训生意越来越红火,培训费从8000元到1万多元不等。
无人机最初的应用领域是摄影圈,但由于操作难度不大,一般都是摄影师客串“飞手”,用不着专门培训学习。随着无人机技术的进步与应用范围的扩大,工业、农业、军事、治安、测绘、交通等许多领域广泛使用无人机,因此对“飞手”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职业化培训也应运而生。今年1月,《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正式实施,规定操控小型、中型、大型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的人员,需要取得相应执照。这从法规层面对“飞手”作出了持证操作的要求。
持证上岗入行门槛的设立,为“飞手”设定了合法与非法的界线。从目前“飞手”考证群体来看,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已经成为无人机领域的从业者,为了适应新政策,先上车后买票,熟练工补证合法上岗;另一类是待就业(转岗)人群,学一门技术考一本证,就多一个职业选项,从新赛道中容易抢得先机。无论如何,我们清晰地看到,无人机时代已经到来,无人机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服务辐射面与市民参与度越来越大。
除了被无人机改变的生活,还有被无人机改变的职业。多年前谁能想到,玩游戏似的操控无人机居然也能成为一种职业,并能获得良好“钱景”。当然,培训“飞手”成为新经济增长点后,行业必须先规范起来,不能让“飞手”合格了,而培训“飞手”的培训机构却不合法,或者说无法可依。培训“飞手”要设立怎样的门槛?培训老师要具备怎样的资质?培训市场该如何提档提质?学费收取是否合理合规?这些都需要有关部门及时思考并采取对策措施。同时也需要成立行业协会,出台自律公约,规范行业秩序,让“飞手”培训成为大众化、普及化、轻投入的职业技能培训,让更多无人机飞得更轻松。
虽然无人机操作是个新兴职业,未来会有很多机会等着“飞手”,但也有必要先泼一盆冷水:市场真的需要那么多无人机“飞手”吗?狠砸万元考证之后就一定能切换赛道上手试飞吗?许多人只知道无人机产业很火热,却不知道无人机“飞手”的出路在哪里,培训之后很可能成了新的“本本族”。因此,有关部门要及时介入新职业的就业指导,发布就业指南,避免盲目考证,特别是对一些急于学技能转行的低收入人群,要及时指导如何避坑,指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让低空经济的职场不内卷。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苏小坡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