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绍兴“神奇动植物”知多少

2024-11-06 20:43

来源:

王敏霞

●记者 王敏霞

翻开绍兴地图,稽山鉴水,万木葱茏。优越的地理环境让这个地处长江三角洲腹心地带的城市坐拥深厚生态家底,也让众多稀有鸟类和植物在这里不期而遇。

近几年,绍兴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高度重视自然资源和生物多样性保护,谱写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之歌,让这片大自然的“朋友圈”拥有了许多重量级的“面孔”,也增添了不少“新朋友”。

今天,让我们以图文的形式,来看看这里是否有你熟悉的面孔。

中华水韭(国家一级)

别名:华水韭

特征:植株高15—30厘米;根茎肉质,块状,呈2—3瓣,多数为二叉分歧的根;向上丛生多数为轴覆瓦状排列的叶。叶多汁,草质,鲜绿色,线形,内具4个纵行气道围绕中肋。主要生长在浅水池塘边和山沟淤泥土上。为中国特有物种,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局部地区。

南方红豆杉(国家一级)

特征:乔木,高达30米;树皮灰褐色、红褐色或暗褐色,裂成条片脱落;大枝开展,一年生枝绿色或淡黄绿色,秋季变成绿黄色或淡红褐色,二三年生枝黄褐色、淡红褐色或灰褐色。花期3—4月,种子11月成熟。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较耐干旱瘠薄,不耐低洼积水,喜深厚肥沃排水好的酸性土壤。

遗鸥(国家一级)

别名:钓鱼郎

特征:是一种中型水禽,体长为40厘米左右。嘴和脚都是暗红色,前额扁平,冬夏两季头部羽毛颜色会根据季节变化。喜栖息于开阔平原和荒漠与半荒漠地带的咸水或淡水湖泊中,每年10月南迁。叫声似人的笑声。

蛇雕(国家一级)

别名:千大冠鹫、蛇鹰、蛇雕、白腹蛇雕等

特征:前额白色,头顶黑色,羽基白色;枕部有大而显著的黑色冠羽,通常呈扇形展开,其上有白色横斑。虹膜黄色,嘴蓝灰色,先端较暗,蜡膜铅灰色或黄色,跗跖裸出,被网状鳞,黄色,趾亦为黄色,爪黑色。多成对活动。栖居于深山高大密林中,喜在林地及林缘活动,在高空盘旋飞翔,发出似啸声的鸣叫。以蛇、蛙、蜥蜴等为食,也吃鼠和鸟类、蟹及其他甲壳动物。用树枝筑巢于高大树上。

中华秋沙鸭(国家一级)

别名:鳞肋秋沙鸭

特征:身长约49—63厘米。嘴长而窄,呈红色;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胸白而别于红胸秋沙鸭,体侧具鳞状纹有异于普通秋沙鸭。常出没于林区内的湍急河流,有时在开阔湖泊。成对或以家庭为群。属潜水捕食鱼类。分布于西伯利亚以及中国大陆的黑龙江、吉林、河北、长江以南等地。

单月苔(新发现)

特征:2024年3月,越城区灵芝街道发现特殊苔藓——单月苔,这是浙江省首次记录的物种,属单月苔科。该植物原产地为西双版纳,体型微小,体高仅半厘米左右,且外形与溪苔相似,容易被忽略或混淆。

越豆藤(新发现)

特征:多年生草质藤木,地上部分在冬季枯萎,通过地下肥厚的木质化根部越冬。叶片通常有5片小叶,秋季开花,花冠白色而带紫红色,翼瓣具距;荚果线形,成熟时果瓣扭卷开裂。目前的野外调查结果表明,该物种在嵊州市仅发现2个居群,已知个体数量少于20株。

桃花水母(新发现)

特征:仅存的一种淡水生活的小型水母,最早诞生于约5.5亿年前,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直径约15—25毫米,几乎是透明的,有白色或绿色色调,触角约20毫米长。呈现出伞状,有螺纹串状的触手围绕其圆边(环形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

孟闻琴蛙(新发现)

特征:两栖动物无尾目、蛙科的一员,体型大,身体细长。多栖息于自然或人工湿地、池塘和水田。雄性不筑巢,在水面或岸边鸣叫。最常见于浙江省金华市磐安县等地。“孟闻”来源于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专家张孟闻的名字,以表彰他对中国两栖爬行动物分类的贡献。

狭叶珍珠菜(新发现)

特征:一年生草本,全体无毛。茎直立,高30—60厘米,圆柱形,多分枝,密被褐色无柄腺体。常生于山坡荒地、路旁、田边和疏林下。多产于中国东北、华北地区以及甘肃、陕西、河南、湖北、安徽、山东等省区。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