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绍兴黄酒的历史,从4000年上推到9000年;提出绍兴黄酒是中华国酿的口号;概括品饮黄酒的4个要领,中和、温克、慢咪和微醺;
……
《黄酒有意思》近日出版发行,作者冯建荣用345个段子,讲述绍兴黄酒的“酒之史”“酒之特”“酒之功”“酒之饮”“酒之文”“酒之兴”,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构筑了一部黄酒文化的百科全书。
●记者 沈卫莉
写作之因
记者:几年前,您出版了“浙江有意思”系列丛书之一《绍兴有意思》,以段子体的形式,从山、水、物、人、文、城6个方面,用500个段子勾勒出一个个生动有趣、多元立体的绍兴形象,深受读者欢迎。这次又用段子体撰写了《黄酒有意思》,成为《绍兴有意思》的姊妹篇,初衷是什么?
冯建荣:今年4月,省文史研究馆根据省政府要求,着手组织编写《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文化概述》一书。其中黄酒这一课题落在我头上。5月初我把1万多字的文稿交到省文史馆,作为《浙江历史经典产业文化概述》一书的样本篇,报领导审阅后,领导认为黄酒产业规模大、历史久,可以进一步完善素材,于是扩展到了3万字左右。关于黄酒的文化概述,我之前也有所积累,字数的增加并不是难事。后3万多字的黄酒概述,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同时,也触发了我做一个较为系统全面的黄酒文化概述的念头。
为了赶在今年立冬冬酿前,让此书与读者见面,我在5月、6月两个月里,集中撰写,放弃了所有的节假日,推掉了一般性的事务活动,许多个日子伏案写作到次日凌晨,甚至整夜不眠,以致眼睛几次充血。终于在7月中旬修改定稿,8月交由出版社付梓出版,10月底出版发行。
见解之新
记者:您用345个段子、20来万字,阐释绍兴黄酒文化,堪称黄酒文化的百科全书,此书与以往的黄酒研究著作相比,提出了哪些新观点、使用了哪些新材料?
冯建荣:此书的体例沿袭了《绍兴有意思》的段子体,用平实生动的语言、短小有趣的段子,言之有据有实,阅读轻松自在,信息量巨大,具有知识性、可读性和实用性;其次是图文并茂,里面配有大量插图,我以自作诗词、小令作为每卷开篇引首,读来妙趣横生;再次我试图构建中国黄酒、绍兴黄酒独一无二的理论体系,诠释绍兴黄酒与白酒、葡萄酒、啤酒的不同之处,回答黄酒“好在哪里”“何以独步天下”等。
记者:您在“酒之史”里,首次系统梳理“绍兴黄酒九千余年史与事,米酒甜酒到黄酒”的脉络,一下子把黄酒的历史从4000年上推到9000年的谷物酒,依据是什么?
冯建荣:酒经历了自然酿造到人工酿造的漫长过程。现代考古发掘与大量文献记载告诉我们,酒是与万年中华文化史相伴而生的。
一万年前,浙江史前文化进入新石器时代。上山文化有3个共同之最:一是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遗存;二是发现了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的彩陶;三是发现了迄今中国最早的“村落”。
有了稻米、陶器和“村落”的出现,9000年前,谷物酒横空出世。稻米的出现,为酒的酿造提供了最基本的原料。陶器的出现,为酒的酿制与饮用提供了最基本的器具。“村落”的出现,为酒的供应提供了必要的消费人口。
为了溯源黄酒的历史,我参考了许多考古史料、书籍和论文等,比如蒋乐平、陈明辉、王永磊所著的《浙江新石器时代考古》认为:上山文化是稻作文化的最早实证。
记者:您把黄酒的历史,分为起源、演进、成型和通行4个阶段,其中有哪些值得关注的节点?
冯建荣:谷物酒在9000年前诞生,到了4000年前后的夏朝,治水英雄大禹曾下过禁酒令,因酒“饮而甘之”,遂“绝旨酒”。通过《战国策》里的这些记载,可以想象,当时酿酒的产量大,饮酒的风气浓。
西周时期,将酒按酿造时间的长短,分为“三酒”:事酒是指临时新酿的浊酒;昔酒是指冬酿春成、酿期较长而且较清的酒;清酒是指冬酿夏成、酿期更长、清澄味厚的酒。按照宋代大理学家朱熹的解释,事酒是有事而饮的酒,昔酒是无事而饮的酒,清酒是祭祀所用的酒。这2000多年前的中国“清酒”,不知道较日本的“清酒”早了多少年。
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则在《周礼注疏》里专门写到了“会稽稻米清”,将其列为与当时天子祭祀所用的美酒“宜城醪”相媲美的酒。
南朝的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一书中,首次提及“山阴甜酒”。绍兴乡贤、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在《绍兴史话》中写道:“绍兴酒是一种以糯米和鉴湖水酿造的、略带酸甜之味、含酒精率较低(5%~20%)的醇美黄酒。绍兴地区古代酿造业的这种特色,最晚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存在,这就是六世纪中期梁元帝萧绎所说的‘山阴甜酒’。”
从东汉时的“会稽稻米清”,到梁元帝所说的“山阴甜酒”,标志着绍兴酒独特风味的基本形成。这在绍兴酒的发展史上,是一件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意义的大事。
记者:我注意到文中提到“宋代红曲始用,绍兴黄酒始名”,这是绍兴乃至酿酒史上的大事件。
冯建荣:宋代绍兴酒工艺革新的最大成就,是利用红曲霉素做成的曲或粗酶制剂——红曲。红曲既可用来酿酒,也可用来制作豆腐乳,还可作为天然的食用色素。
陈桥驿先生在《中国绍兴黄酒》的序中认为,“酿造黄酒必须使用红曲,而红曲是到宋朝才创造出来的”。
红曲的创造发明及广泛应用,使绍兴酒变成了绍兴黄酒,使绍兴酒的独特品质特色由此定型,使绍兴黄酒传承千年而长盛不衰。
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红曲始用,黄酒始名,绍兴酒成为黄酒,是从宋代开始。
从此,绍兴酒由乳白色的米酒、清如水的清酒,变成了琥珀色的黄酒,这是中国酿酒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件。
元、明、清直到民国,是绍兴黄酒的全盛时期,其声名远播,行销天下。
清代福建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绍兴酒》中写道,当时绍兴有“三通行”,即绍兴酒、绍兴话和绍兴师爷。
黄酒之特
记者:您在书中提出黄酒是中华国酿的新观点,以此说明黄酒不同于白酒、葡萄酒和啤酒的独特之处。
冯建荣:2008年,我在一部以黄酒为题材的电影《水客》开机仪式的致辞中,提出黄酒为中华国酿。
我的理由是:一是黄酒是迄今为止考古发现的中国乃至全球最古老的谷物酿制酒,是公认的世界三大古酒之一。黄酒在世界上的所有酒种当中,唯中国独有。在中国所有的出口酒中,最具国家标识度;二是“酿”是黄酒的最本质特征。绍兴黄酒的传统酿制技艺,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由此可见,一个“酿”字,道尽了千年黄酒的本来面目与本质特征,详解了千年黄酒的无穷妙趣与无尽回味。
记者:您又提出绍兴黄酒是至臻国酿、至尊国酿,出于什么考虑?
冯建荣:黄酒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特产,在诸多的酒类当中,是历史最久,为中国独有,是中华国酿。绍兴黄酒凭借独优之环境,依靠独绝之城市,有独特之原料,依托独精之技艺,终成独佳之品质,因而是至臻国酿、至尊国酿。
绍兴酒的酿制,夏天,采割辣蓼草,做成酒药。秋天,制作麦曲。冬天,浸泡糯米,经发酵,再开耙酿造。来年春天,再进行压榨、灭菌、灌装、封坛。
可见,一坛酒的酿成,需要跨越当年与来年两个年份,经历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实属来之不易。如果要进而使一坛酒变成一壶酒、一杯酒,放到消费者的餐桌上,赢得消费者的青睐,则尚需要至少三五年的醇化时间,所以尤显珍贵。
一坛美酒,一杯佳酿,这是酿酒人诚心诚意的写照、精益求精的结果,这或许也是绍兴酒延绵数千年而长葆青春的奥秘之所在。
复兴之道
记者:您把黄酒放到一万年的文化史、九千年的酿酒史长河中来审视,提出了黄酒当下正处于新一轮的振兴之时,理由是什么?
冯建荣:黄酒的这一轮振兴,绝不是往昔一般起伏意义上的振兴,而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向而行、融为一体的复兴。浙江省的历史经典产业中,绍兴的青瓷、茶叶、中药、丝绸等,都是极为典型的代表。特别是黄酒,更是主要集中在绍兴。全省黄酒销售收入占了全国的三分之二,而绍兴则占了全国的40%左右、全省的70%左右。
产区是酒类发展的普遍经验。绍兴黄酒的产区化发展,需要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生态文章。需要持之以恒做好以鉴湖及其水源地会稽山为核心的生态保护工作。
二是人文文章。需要持之以恒做好以“绍兴黄酒酿制技艺”与绍兴古城为核心的人文传承工作。
三是竞合文章。需要持之以恒做好以保护“绍兴黄酒”地理标志、叫响“中华国酿”营销口号为核心的竞合发展工作。
我认为,文化、时尚、高端是绍兴黄酒的方向。
文化,是绍兴黄酒的灵魂所在。讲好9000年黄酒传承发展的故事,讲清9000年黄酒长盛不衰的原因,讲透9000年黄酒与民同乐的真谛。
时尚,是绍兴黄酒的生存之道。今天的黄酒,更应守得住经典,做得了网红,在顺应时尚的基础上,进而去引领时尚。令人欣喜的是,黄酒企业正在行动,相继探索推出了黄酒奶茶、黄酒咖啡、黄酒棒冰、黄酒酸奶等衍生产品,低度黄酒、气泡黄酒等新潮产品,以名人命名的“周清”黄酒,药食同源的健康型黄酒,以及“国酿”“兰亭大师”“本酒”等新款产品。
高端,是绍兴黄酒的本来面目。高端,既代表了绍兴黄酒的高品质,更显示了绍兴黄酒消费者生活的高品位。
绍兴黄酒,定能天长地久!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 编辑:邵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