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中心城区,抓好普法重点,发展特色丰富形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普法工作必须不断调整工作方式,通过科学的分析研判,准确找到问题症结,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法治宣传措施,由开始的“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实现普法效果稳步提升。越城区着力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满足群众法治需求上找准着力点,探索“精准普法”模式,让法治精神更加密切地融入城市发展,润泽群众生活。
普法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普法思维陈旧手段滞后难以得到社会关注。用“宣传法律”代替“普法工作”思维仍长期存在,对普法工作狭义的理解导致普法工作与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工作联系不够,融合度不高,把具有系统性、长期性、基础性的体系教育工作简单解读为法律知识和法律咨询的新闻类传播工作,导致出现工作连续性不够、与其他法治工作黏性不够等局面。
普法地位降低重视不够难以得到自我提升。作为司法行政最基础的传统业务,在当下其他中心工作和改革领域的冲击下,普法地位明显下降,究其原因无非普法工作成效慢、效果不明显,政绩思维压倒了社会效益的工作导向日渐加深,部分领导甚至普法业务部门对普法工作“应付”“划水”,普法责任制难以得到有效落实。
普法力量单薄供给有限难以形成合力。虽然各地对普法经费标准都有明确规定,但在执行时因经济发展和其他因素制约,往往打了折扣,经费预算和拨付难以达到规定标准,导致业务开展受到影响。
精准普法的探索实践
区别化推进公民法治素养提升。首先,推进全区领导干部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法治素养提升。其次,抓牢青少年群体这一重点,开展各类活动提升他们的法治素养,比如组织开展暑期托管班法治课堂、模拟法庭体验等形式多样的法治教育活动。再次,优化营商环境,提升企业人员法治观念,比如联合市仲裁委开展“法治润企”普法巡讲活动。最后,提升基层普法能力与宣传能力,广泛开展“美好生活 民法典相伴”“法助共富 法护平安”“护航二十大 普法在行动”专项法治宣传活动。
多元化推进普法工作。首先,发挥法治平台观测点作用,在此基础上动员各类提升对象通过扫码开展线上法治素养测评、线上学法和法律咨询服务闭环式提升行动。其次,采用“互联网+”的模式,使得普法面积更广,尤其是通过“古越普法”这一公众平台开展24期线上普法知识竞赛、征集200多件普法文艺作品,参与人数达20余万。最后,多方合作,依托越城区五邻社这一社会组织,联合司法所、律师事务所、专职社会工作者等力量,不断整合普法资源,拓宽普法渠道,创新普法载体。
采用清单式普法,落实每一个普法步骤。越城区在制定2022年度法治宣传教育责任清单的基础上,形成公民法治素养提升重点项目清单,列入清单项目42个,实现清单销号式普法,如区法院推出“越法微课堂”、区教体局开展宪法入校宣传系列活动、团区委组织“亲青帮”法治巡回讲座等。
做深做实普法实践,将效果摆在第一位。首先,开展“一句话普法”,举办“一句话普法”征集活动,并将征集作品衍生成法治文化产品制作,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法言法语,使群众基层普法工作更精准更具辨识度。其次,开展“一件事普法”,举行以不佩戴安全头盔为重点内容的电动自行车违法行为专项法治宣传教育。最后,开展“一类人普法”,在对青少年普法工作的基础上深入开展宪法法治教育,引导青少年从小掌握宪法法律知识、树立宪法法律意识、养成尊法守法习惯。
精准普法的下步思考
坚持立足中心城区,守好普法工作主阵地。首先,高站位抓好普法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税法教育基地、学法制度等项目建设,力争形成几个在全市甚至全省有竞争力、先行性的拳头产品;其次,扎实做好实践性普法工作探索。打造一个线上多看点、线下多活动的普法实践工作体系,突出“党建+普法”“服务+普法”“民生+普法”三大功能。最后,积极争取重点活动和项目落地越城。围绕市普法工作和需求,争取一批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活动落地越城,提升普法工作知名度和美誉度,争取实现市区同步、市区同心。
抓好普法重点,打赢普法工作主战场。首先,对重点内容的普法做好谋划。每年,区普法办将根据实际工作出台重点内容普法计划,对相关部门和镇街分解任务抓好工作落实;其次,对重点对象的普法做好督促。充分发挥普法办统筹协调功能,厘清重点对象涉及的部门及工作职责,改变以往司法行政部门对普法工作一肩挑的工作局面;最后,围绕中心工作突出普法工作地位。紧紧围绕市、区中心工作及时调整普法工作方向和具体工作侧重点,做到全面参与、全面发动。
发展特色丰富形式,擦亮精准普法“金名片”。首先,深入推进“法润越城”法治助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以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积极调动民间社会力量和其他法治工作团体力量,以“法治下的幸福生活”为主线,积极助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其次,抓住新媒体前沿理念,与时俱进做好普法工作。培育法治类网红打卡点、网红主播等热点阵地,积极参与其他领域的线上活动,提高普法曝光率;最后,开展普法项目创投工作。面向高校及各类创业团体征集普法创投项目,最大程度地扩大普法工作覆盖面,丰富工作形式,打造极具时代感和时代张力的工作新模式。
作者: 编辑:严心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