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秋日,被群山环绕的陈溪乡太平山村,因为大片竹林的披覆,依然是一片不动声色的绿,不过林下却另有一番天地——成串的叶子活泼泼地铺展一地。“除了春天,秋天也是黄精生长的另一个高峰。”太平山村党支部书记张文军介绍,目前通过“人种天养”的方式,全村已种下长梗黄精45万余株,总面积超过1200亩。
黄精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传统中药材,据《本草纲目》记载,有“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的功能。而太平山村四面环山、流水潺潺的地理环境,历来是黄精的生长盛地。“太平山的老一辈人都认识,大部分人家都吃过。”今年86岁的金慎言老人说,在饥荒年代,黄精常被村民挖来充饥,当时只是简单煮煮,味苦,但多蒸几次,倒有了甜味。
2022年,因为“乡村振兴先行村”培育计划,长期被“低估”而处于沉睡状态的黄精被重新发掘,迎来了新的发展。当年4月,太平山村以闲置资源入股,占比60%,与上海青云阁文化公司的运营团队共同成立浙江仙隐文旅发展有限公司,开启全区首家整村流转、无运营费保底分红的创新经营模式。其中率先完成流转的1000亩竹林成为天然的黄精种植基地。
“竹林、黄精历来共生,不需要大动干戈,村民也容易接受。”张文军介绍,林下经济,具有不与粮食争田、不与林木争地的天然优势。记者了解到,太平山村旧时有土纸厂五六家,原料就是稚竹,所以全村4500余亩毛竹山曾一度被精心侍弄,黄精也是俯拾即是。后因纸厂关停,毛竹滞销,竹山越长越茂,少人问津,又给黄精生长创造了充足的时间条件,其中不少已有十余年生长龄。
尽管野生黄精货源充足,但生长缓慢,和树轮一样,一年只长一节,也容易青黄不接。为了种植“生态”黄精,运营公司选购天然野生优质种子,将种植间距最大化,坚持无农药、零化肥,维持其野生生长状态,实现保护与开发并重。
山上黄精悄然生长,山下制作热火朝天。在太平山村黄精共富工坊内,村民采用古老的“九蒸九晒”工艺生产,忙着清洗、分拣、蒸、晒……如今,工坊已创新开发了黄精酒、黄精茶、黄精糕、黄精曲奇、黄精黑芝麻丸等系列衍生产品,初步打开了绍兴、杭州、上海等地市场。其中普通黄精市场价每斤卖到680元,10年以上的黄精每斤能卖到1280元。从挖掘、种植、加工再到销售,黄精产业也让40多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帮助增收60余万元。
眼下,扩大黄精产量成为共识。“我们计划把现在黄精共富工坊的地方全部腾出来,专做产品的展示品鉴,另辟蒸晒加工场地,扩大面积。”张文军还将系列计划和盘托出,即“一园四区”的总体布局。其中“一园”为黄精精品示范园,用于精品培育、参观接待和黄精科普;“四区”则包括种植区、加工区、研学区和康养区。届时预计黄精产业综合产值将达1000万元,年均带动60余位村民就业,用工逾800人次,带动村民增收100余万元,村集体经济增收120余万元。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太平山村已完成整村流转林地逾5500亩,流转率达到96%。下步该乡还将组织到区外考察林下经济优秀案例,拟通过现代机械化开展竹林连片整治,在林下、树下发展中药材、山野菜种植和林下养殖、林产品加工等多种产业,大力发展林下经济。
(内容来源:上虞日报)
作者: 编辑:徐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