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芎山,又名兰风山,位于今绍兴市上虞区梁湖与百官交界处。兰芎山北接龙山,东依金钗山,下临曹娥江,峰峦逶迤,山势峻美,《水经注》记载兰风山:“山少木多石,驿路带山傍江,路边皆作栏杆。山有三岭,枕带长江,苕苕孤危,望之若倾。”
兰芎山历来以“仙山”闻名,正所谓“有仙则灵”。《水经注》介绍兰芎山:“丹阳葛洪遁世居之,基井存焉。”葛洪,字稚川,系三国时“天师”葛玄之侄孙,世称“小仙翁”。嘉泰《会稽志》亦载,“上虞县兰芎山,葛稚川所栖隐也”。
元刘仁本《羽庭集》云:“葛翁此地炼金丹,丹井犹遗紫翠间。”据兰芎山上福仙禅寺僧人口述,福仙禅寺内曾有丹井一口,可惜如今已被填埋而无法找到。兰芎山作为葛翁的得道之处,其意义于葛翁不言而喻,而葛翁之于兰芎山同样重要。正是有了这段历史传说,兰芎山才被尊为道教名山,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来此求仙问道,登高赋诗。
唐赵棨诗云:“兰芎寺北云归岫,孝女祠东浪拍天。潮汐往来沙不定,青山无数剡溪船。”北宋陈尧佐作《题上虞兰芎山》:“岩岩一峰千万寻,微茫楼阁寒云深。巡州佐吏倚栏久,泠泠天籁清尘心。”《光绪上虞县志校续》卷四十六中载曹恒吉《游兰芎山》:“寻幽特到葛仙家,寂寂枯海半树花。”旧时,“兰芎烟雨”被列为“舜江十景”之一,若逢微雨之时登兰芎山之巅,便觉置身于云烟深处,有云迷万壑之感,举目四望,却不见周遭之物,如入画中之仙境,而自己仿佛成了画中人,自是别有一番乐趣。
除了葛翁曾在兰芎山隐居,相传后来得道升仙的王方平曾在此垂钓。乾隆《绍兴府志》载:“琅琊王方平性好山水,又爰宅兰风,垂钓于此,以永终朝。”王方平,《宋书》中称为王弘之,东晋至南朝刘宋时人。光绪《上虞县志》云:“上虞江有一处名三石头,弘之常垂纶于此。”“三石头”在《水经注》兰芎山一节中有载:“缘山之路,下临大川,皆作飞阁栏杆。乘之而渡,谓此三岭为三石头。”“三石头”当时大概在兰芎山麓一带,而诸多历代文人也曾寻访王氏垂钓处,如清代商盘所作:“胜地殷勤不厌探,琅琊隐迹隔烟岚”,即为其多次探访钓台遗迹的写照。
兰芎山 高利华/摄
福仙寺隐于兰芎山中,是兰芎山的又一名胜。依山势攀援至兰芎山之巅,便能看到刻有“福仙禅寺”四个大字的石牌坊屹然立于台阶的最高处。福仙寺原为葛洪修道炼丹的“仙庵”,后由操禅师于唐咸通八年(876)辟庵为寺,距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其间经历多次修缮、扩建,才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据光绪《上虞县志》记载,元至元三十一年(1294),僧人道顺改创法堂山门,万历元年(1573)进行扩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重修,光绪十五年(1889)续修。福仙寺后曾建有三公祠,祀葛仙翁、王弘之、倪元璐三人。倪元璐与黄道周、王铎并称“明末书坛三株树”,为明朝杰出的书法家。相传,他曾经在福仙寺中苦读,光绪《上虞县志》载:“寺有室,静以幽,曰此明倪公鸿宝读书处也。”如今,福仙禅寺仍香火不绝,其中传出的悠悠磬声似是延绵不断地连接着福仙寺与兰芎山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福仙寺牌坊 高利华/摄
千年岁月随风飘散,仙人的踪迹已是难觅,然而我们仍旧可以在那云台深处感受到兰芎山特有的诗意灵气。与大部分名山不同的是,兰芎山仍保留着最初的淳朴模样。山路蜿蜒,延绵曲折,上山之路为天然的石块铺就。兰芎山就如“浙东唐诗之路”上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它的美灵动自然,而又能引起人们的无限联想,从不同角度发现它的独特魅力。
(指导:高利华)
作者:傅晓莺 编辑:叶露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