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上海出生的绍兴籍知名艺术家王天德:绍兴是烙在我心头的故乡

2024-10-30 09:13

来源:

他出生在上海,父母及祖辈都在越城土生土长,童年他时常回到“昌安门外”过春节。今年7月31日开始,他在绍兴做了一个在艺术界响当当的国际化艺术展“徐渭艺术馆以后——王天德艺术展”,吸引了众多国内知名艺术家来绍兴看展。他说,绍兴是烙在他心头的故乡。

作为一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王天德把这场展览当作向世界推介家乡绍兴的机会,“通过笔墨、展陈,来追寻绍兴‘以前’和‘以后’交织着的现在,融入对绍兴发展的思考;希望通过艺术,让更多人回到绍兴,来办展、来做艺术创作。”

人物名片

王天德,1960年出生于上海,1988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后于该院书法系获博士学位,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在今日美术馆、苏州博物馆、北京故宫博物院、广东美术馆等重要场馆以及北京、上海、香港、台北、纽约、旧金山等城市重要艺术机构举办过个人艺术展。作品被英国大英博物馆、牛津大学博物馆、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波士顿美术馆和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广东美术馆等国内外重要美术馆收藏。

像徐渭一样爱天马行空

故乡绍兴对王天德的影响至深,对于“传统与现代,绍兴与国际”的思考,始终伴随他的创作。王天德童年时常常回到“昌安门外”外婆家过春节,故乡的老桥、流水、乌篷船、小巷石板路、油炸臭豆腐都是他深深的眷念。不仅如此,王天德从小就在有着深深绍兴传统印记的家庭环境中长大,不仅父母说绍兴话,绍兴亲戚也常来常往,家里更是一直都有绍兴老家传下来的老物件。

王天德家里还保留着老家的清代梳妆台,虽然已散架,但矿物质颜料画色泽还很鲜艳,家里还有一个不知传了多少代的大水缸。这两件东西是1958年奶奶从几十公里外的老家特地送来的。王天德虽然没有见过奶奶,但两件老物件伴他至今,他觉得从奶奶用过的老物件中,能“看到”奶奶的面容。

大三的时候,王天德和朋友们在杭州玉皇山脚下租了一个民居,搞艺术实验。每天在山上喝着泉水,欣赏山间美景,让他对郭熙《林泉高致》中山之可行、可望、可居、可游的理论产生了共鸣。原本是中国画人物方向的他,转而开始研究山水,从1987年到1995年,他一直在做的实验性作品被称为“圆系列”,摆脱了过去中国画以卷轴、竖轴、扇面等为主的形制,在圆形画面中,绘以半抽象山水,试图从技法和结构上超越传统。之后他又在“圆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出“中国扇系列”“中国服装系列”,山水树木之印痕若隐若现,逐渐趋向一种文化象征。

他创新性地用火灼叠加水墨的独特艺术语言,来呈现创作效果。通过控制火的温度、力度和速度,在画作上面再铺一层宣纸,在纸面上烫灼出独特的线条和图像,让绘画在灰烬中重生,展现了他对艺术语言的独特理解和创新。之后,他又把这一创作方式与收藏的古字画原件或是名碑结合,实现了作品与众不同的表达效果。

王天德试图在传统符号及元素中寻找并弥合中西之间、传统与现代之间的断裂,而使用实物、拼贴与图绘等综合手法的经验,大大打开了他在水墨中进行材料语言探索的自由度。这些创作思想,深受绍兴文化影响,大写意鼻祖徐渭对水墨画的创新,让王天德骨子里也有着同样“突破”的力量。他把这种创新思想扩大到艺术表现上,还把绍兴黄酒文化及中国轻纺城的服装、面料元素也综合运用到了绘画及艺术创作上。

“回家”办艺术生涯最大展览

对于王天德来讲,历史文化名城绍兴是他内心的一份骄傲,徐渭艺术馆更是与国际大展展馆相当的一个艺术高地。本次展览不以时间的线性逻辑展开,而是将作品打乱,按照全新的叙事结构编排,分为七个篇章,分别是“与历史对话”“与时间对话”“迁移的时光”“余灰”“与自己对话”“古城之眼”“轮廓”,展览的不同篇章或作品中,有的融入徐渭书法、稽山鉴水的意向,有的把绍兴黄酒元素、服装元素用不同的艺术手法加以创作,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直击人心。

“这是我艺术生涯中最大的展览,汇聚了我四十余年的代表性作品,包含绘画、书法、摄影、装置、雕塑、3D打印等多种创作媒介,同时还展出了在视觉气息或精神脉络上,与我艺术创作相关联的个人收藏多件。”王天德在展览现场向记者介绍,这次展览是与绍兴紧密相连的艺术创作,用国际视野的艺术创作手法,从局部到整体做了一件与绍兴相关的“大艺术”展,无论是水墨和火灼结合的作品,还是展陈和作品相结合的展览整体,表现的都是“跨时空与徐渭对话、与古今对话、与中外对话,用艺术架起让世界认识绍兴的桥梁。”

在策展和创作过程中,王天德对绍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绍兴成了他在上海的家之外的另一个“家”,也好像他把“家”搬到了绍兴。比如《樊山诗意图》的展陈,其实也是他工作室里自己非常喜欢的陈设。

“展厅中间的大厅,也做了两个篇章的展陈作品,一个篇章是《古城之眼》,一个篇章是《轮廓》。《轮廓》用彩色黄酒瓶的形式,摆出意象化的城市‘轮廓’,透过通透的玻璃幕墙,窗外可以看到徐渭故居青藤书屋的轮廓,这种巧妙的布局,让展厅内的展陈巧妙地与青藤书屋以及绍兴这座城市无缝衔接。”绍兴文理学院蔡元培设计与艺术学院教授王文娟多次带研究生走进展馆参观、学习,她与王天德是堂兄妹关系,在艺术上、工作上时常有交流。王文娟目睹了今年以来,王天德把工作重心放在绍兴全力布展的过程,开展前的半年,王天德几乎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泡在绍兴,精心规划、设计布展,创作与家乡绍兴文化内核联系紧密的作品。

他想让绍兴成艺术展览高地

王天德曾被邀请参加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意大利、德国等国的重要联展,包括:“上海美术双年展”(上海美术馆)、“蜕变·突破——华人新艺术”(纽约PS1当代艺术中心等)、“开放的时代”(中国美术馆)、“上海摩登”(德国Museum Villa Stuck)、“水墨:中国的书写艺术”(纽约大都会美术博物馆)、“新水墨艺术”(香港艺术馆)、“红旗——中国当代艺术展”(蒙特利尔博物馆)、“现代中国画展”(大英博物馆)、“水墨艺术在当代中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墨境:中国现当代艺术”(斯坦福大学博物馆)、“水墨之梦”(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

王天德的作品、艺术风格、收藏也随着这些知名的展事,被国内外知名艺术画廊、艺术家以及各高校美院院长所熟知,每次王天德办展,都会吸引他们前去观展,从中感受新的艺术气息。

“这个回家展,是王天德对家乡的一片赤诚,为了做好这次展览,这一年他花了大量时间‘泡’在绍兴,非常专注地创作。整个展览非常成功,也被艺术界广泛关注、报道,同样提升了家乡绍兴的艺术氛围。”著名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教授王冬龄是王天德大学时代的老师,师生之间关于艺术和创作的研讨一直不断,这次策展过程中,两人多有交流。王冬龄很了解绍兴,也很了解王天德,他表示,这个展览其实也是绍兴在艺术上,从徐渭到陈洪绶、吴天硕的一个传承,一方面传承,一方面又“突破”。

王冬龄解释说,传统中国画要成为国际艺术语言,需要突破,也需要接轨时代,王天德是这方面的实践者。“王天德有在国内外知名展馆成功举办个展的成熟经验,‘徐渭艺术馆以后——王天德艺术展’本身就是一件成功的大作品,以笔墨为主,又不拘于笔墨,用全新的形式展现了中国艺术的高度。”王冬龄认为,王天德很好地传承了绍兴文人的风骨及写意创新精神,并将之运用到笔墨创作及艺术展陈中。

“因为‘以后——王天德艺术展’是在绍兴举办,通过这个展览我们知道了绍兴,接触到了绍兴元素。而因为喜欢王天德这位艺术家,喜欢他的作品和展览,我们也喜欢上了绍兴这座城市。”美国墨斋画廊主理人余国梁先生8月特地从大西洋彼岸飞到杭州,再赶来绍兴看展,他说这个展览通过网络传播,在美国艺术圈也产生了不小反响,他就是因此才赶来看展的。

王文娟说,王天德把这场展览当作向世界推介家乡绍兴的机会,希望世界上最好的艺术家们,都能通过本次艺术展,来到绍兴、了解绍兴、留在绍兴。“绍兴是中国文化的高地,也希望它成为艺术展览的高地。”王天德说。

“以后”让绍兴变得更加国际化

开展后,因为与他要好的各地艺术家、收藏家如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院长刘西洁、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曾成钢、著名明代家具收藏家常智豪等等赶到绍兴看展,王天德也常回到绍兴和他们交流作品和本次展览。

“这次开了一个好头,希望今后能有更多顶尖的艺术家来绍兴办展。”王文娟说,在与这些艺术界、收藏圈的知名人士现场交流作品和展览的过程中,她和学生们也受益良多。

美国加州宝尓博物馆副馆长、首席研究员焦天龙是本次展览的策展人,在他看来,要做这样高水平、国际艺术水准的展览,在国外没有几年时间是做不到的,但这次他和王天德只用了半年时间来策展,品质与高度却一点也不打折扣,这源于艺术家本身就有非常成熟的作品和非常清晰的创作思路。

焦天龙说:“在王天德的家里和工作室中,日常陈设本身就很‘艺术’,现场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就是他家里和工作室陈设着的个人珍藏。”王天德用国际化的艺术语言讲述了绍兴,也展现了艺术家本人的生活气息。“王天德把自己最大型、最有突破的一次展览放在了家乡,这次的展览和他自己都不会随着展览结束而被遗忘,而是会作为艺术的标杆被国内外业内艺术家谈论、学习和传播。”焦天龙表示。

“即使是在绍兴筹备展览的过程,也是幸福的,它‘重现’了我作为绍兴土著的生活,比如为此拍摄的展厅短片里,我走进老街最有名的臭豆腐摊去买臭豆腐。我也希望绍兴的文化艺术像臭豆腐一样,在全世界范围打响名气。”王天德说。

10月11日,王天德做客“越州讲坛”时谈《以后》展,并带听讲人员参观该展。

(内容来源:绍兴日报)

作者:应伟峰 编辑:方嘉华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