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入驻一个村,治好一个村——记乡村振兴的“老中医”陶招贵

2024-10-28 16:43

来源:

陶招贵与外籍高新技术人才共享无土栽培的樱桃小番茄丰收果实。

10月15日下午,陶招贵像往常一样来到柯桥区安昌街道安华村,准备去开园不久的蔬香安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看一看。这个10月1日开始运营的文旅项目,成了陶招贵退休前的牵挂。

令他没想到的是,有一群熟悉的面孔正拿着感谢信在等待着他。

“多亏陶指导员,我们村才有了这么大变化!”“欢迎老陶常回家看看!”在安华村党群服务中心内,安华村和其他4个村的村民代表欢聚一堂,为他们共同的驻村指导员陶招贵准备了一场简朴、温馨的退休仪式。

从2004年到2024年,陶招贵先后在王坛镇丹家村、腾豪村,安昌街道(安昌镇)白洋居、前畈村、安华村担任驻村指导员,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致富,实现乡村振兴。因为“驻一个村,治好一个村”,老陶被誉为“乡村振兴的老中医”。

近日,记者来到安昌街道,听60岁的陶招贵讲述他20年的驻村故事。

驻村开始的地方,做了村民们的“鸡司令”

一说起丹家村,大家一定能想到丹家家鸡。

而在20年前,丹家村穷得叮当响,是一个连村干部工资都发不出的偏远山村。

转机出现在2004年,绍兴县(现为柯桥区)首批驻村指导员、王坛镇城建办副主任陶招贵经过双向选择,前往丹家村担任驻村指导员。

“太穷了,柯桥最穷的山村。”陶招贵到了丹家村后,用了两个月时间,将丹家村走了个遍。其间,陶招贵连着一个星期都没有下山,吃住全在村干部家里,只为了让自己能尽快了解村里的情况。

丹家村海拔600多米,漫山遍野都是毛竹,村民们有编扫把、竹篮的手艺,这让陶招贵心里有了想法。他了解到,当时全县中小学校的竹扫把是由教育部门统一采购,便想着丹家村也可以来制作扫把。于是,他将这个想法和镇领导沟通,隔天便坐车前往教育部门拜访,争取获得支持。很快,丹家村开始大批量编制起竹扫把。

经过一年时间,村里拖欠已久的工资报酬全部结清,村集体经济也有了起色。然而,陶招贵觉得,要想全村脱贫致富,村民的钱包必须得鼓起来。于是,他又有了新招:养殖家鸡。

陶招贵在村里选了10户困难户,每户发放50只鸡苗。这些鸡苗是他和村干部多次前往仙居走访引进的。一开始,有村民担心卖不出去,陶招贵就提出包养包销,这才打消了村民们的顾虑。

2005年国庆期间,养了近8个月的家鸡开始销售。陶招贵发动亲戚朋友、领导同事卖力吆喝,这些家鸡很快以每斤15元的价格脱销。2006年,陶招贵向镇里争取到了更多政策和资金支持,引进孵化机器,开始家家户户养殖家鸡。过年前,养殖的家鸡全部销到了绍兴、杭州、上海等地,村民人均增收4000多元,多的村民增收9万元左右。

转眼间,陶招贵3年驻村期到了,在镇领导的建议下,陶招贵继续留任。到第6年的时候,丹家家鸡的养殖规模已达20万只,丹家家鸡品牌逐步打响,陶招贵成了村民口中的“鸡司令”。

此时,陶招贵也先后获得了绍兴县十佳驻村指导员、绍兴市优秀驻村指导员等称号。

从王坛到安昌,专治“肠梗阻”

“哪里有后进村,哪里就有陶招贵。”在柯桥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结束了丹家村的驻村,陶招贵又接连前往多个村继续他的驻村指导工作。

腾豪村是王坛镇的一个贫困村,村两委班子一度不团结,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停滞不前。陶招贵首先协调村两委关系,使他们打消隔阂,能安心开展村里工作。同时,利用镇里移民下山政策,和村干部多次走访劝说铜盘山上的17户村民,让他们能离开大山,住到镇上的新房子里。

地空出来了,紧接着,陶招贵又带领村干部和村民进行宅基地整理。几年下来,全村共整理宅基地80亩,村集体资金达到40多万元,村里也逐步摆脱了贫困。

随着腾豪村的驻村结束,陶招贵也离开了他工作20年的王坛镇,前往安昌新农办任职。

安昌白洋居的一天,从街上的喧闹开始。陶招贵一走到街上,两边的商户都纷纷打招呼:“陶指导员回来了!”

在2012年,白洋居道路两旁商户占道经营严重,既脏又乱还堵。当时的驻村指导员陶招贵一“把脉”,便开出了“方子”:“这段‘肠梗阻’,得下猛药!”他与村干部商量,采取单个击破到整片带动的策略,让商户往里退5米,并统一打造新店面。“道路拓宽了,秩序变好了,环境也跟着好了。”开了20多年店的朱云来开心地说,门前舒畅,生意也做得舒畅。

如今,白洋居沿着陶招贵提出的“孝义白洋”特色品牌,深挖孝义文化,引领白洋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离白洋居两公里,是陶招贵驻村4年的前畈村。“一到前畈村,我就发现两个自然村中间隔着农田,两头不通,来往不便。”陶招贵说,“这样村子怎么搞得好?”陶招贵决定“连心”先“连村”,他争取资金和支持,辟出一条5米宽的连村路,把两个自然村连通。

“路通了,村民的心也顺了,村里人就把这条路叫作‘连心路’。”前畈村党支部书记朱根渊竖起了大拇指。

20年驻村生涯,脱贫致富梦成真

走进安昌街道安华村,宽阔的停车场上停满了车辆,干净的河道从村里穿过,美丽的口袋公园坐落在房前屋后……安华村,是陶招贵退休前所驻村,也是驻村时间最久的村。

陶招贵(右)与安华村村民娄焕林交谈,了解村民的想法和需求。

7年前,安华村村民矛盾纠纷多,各项工作在街道“扯后腿”。村子“寻医问诊”,陶招贵“应召接诊”。

到岗后,陶招贵第一时间走遍全村,深入了解村情民意,找出问题所在。“第一步,团结村两委班子;第二步,村内环境大整治。”于是,陶招贵带领村干部,用3个月时间对村内环境进行了整治,这期间还化解了村民之间因环境卫生问题存在30多年的矛盾。

2019年,陶招贵又借助“五星达标”创建契机,和村干部一起对安华村进行大改造:拆除历史遗留违建70多间、彩钢棚16000多平方米、沿河洗衣台板300多个,还清理房前屋后的“蜘蛛网”电线……村内人居环境得到改善。拆除后的空间,村内建起了停车场、口袋公园,村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在当年的五星达标村创建中,安华村考核成绩全市第一。

村子美丽了,村民如何致富成了陶招贵新的牵挂。“种蔬菜是安华村的传统,酱制品又有非遗元素。”陶招贵敏锐地意识到,“传统文化+非遗文化+旅游”的模式,或许可以在安华村落地。

2023年,陶招贵帮助引进浙大农科院先进技术,建立玻璃温室,采用全自动数字化管理,打造集蔬菜采摘、品尝、观光及研学于一体的沉浸式农业体验基地。同时,盘活闲置房屋,打造“香肠共富工坊”,带动30多名村民就业。

今年,安华村又引入第三方公司,全力打造蔬香安华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可新增村集体经济118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百余个。就在前不久的国庆长假,该基地正式对外营业,每天客流量在400人左右。

“经过陶指导员的帮助,安华村今年的集体经济已经有400多万元了。”安华村党委书记寿新灿说,“陶指导员的退休真的让我们很不舍,希望他能常回家看看……”

小贴士

陶招贵的驻村故事只是柯桥区(绍兴县)20年来久久为功推进农村工作指导员制度落地见效的一个缩影。20年来,当地先后派出指导员20批次、6400余人次,推动214个行政村全部建成美丽乡村示范村。

作者:越牛新闻见习记者 董林清 编辑:杨洋

  • 越牛新闻客户端

  • 越牛新闻微信

  • 绍兴发布微信

  • 越牛新闻微博

  • 绍兴发布微博

爆料

新闻热线

0575-88880000

投稿信箱

zjsx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