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人文精神,是一座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的DNA。作为一种层次深、能量大的社会意识,“胆剑精神”“四千精神”“上旺精神”“围涂精神”等区域人文精神是绍兴文化凝聚力和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对实现精神富有具有特殊效果。2024年是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的开局之年,我们应更好地发挥区域人文精神在谱写新时代胆剑篇、争创共同富裕示范城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其支持绍兴全域精神富有的新路径。
一、强化认同建构
认识区域人文精神的全面性。绍兴市内,有的地区对区域人文精神的表述内在逻辑不够鲜明,表述内容与地方发展现实之于精神的内在要求未高度统一;有的部门在词句使用上,相对缺少重点内容,语言较为晦涩,未全面遵循“渐次递进”的语义要求。地方层面及宣传系统等职能部门应结合不同时间、场域、要素的具体情况,有效提炼特定区域人文精神的内涵要义,使之既言简意赅又意蕴丰富,更易读、易记,从而在政治传播、社会传播中形成具有广泛价值的精神符号,使弘扬区域人文精神成为普遍价值追求,更好地凝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
认识区域人文精神的关联性。绍兴区域人文精神图谱中,一些精神虽各具特性,但在基础研究和政策实践等方面存在共性。比如“围涂精神”源于杭州湾南岸的大围涂文化,被柯桥、上虞等地重视和应用,并不限于某一辖区。对此,要有意识地将原本某一特定区域的精神与民族精神、时代精神相结合,与其他类型的精神相结合,形成被更大范围、更多群体认可和践行的区域人文精神集合,为绍兴谱写新时代胆剑篇聚势、聚力。
二、提供精细供给
地域细节化。市级层面发挥整合优势,立足总括性政策——《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等具体文件,在统一布置中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县级层面着重落实,根据不同地区、部门的区域人文精神运用需求,加强沟通交流,实现多赢。镇街层面尊重地方特色和部门差异性,避免因标准化产生形式化问题,倡导多元化开发;遵从“地方性知识”,鼓励广大基层群众积极自主参与。
对象细节化。以青少年群体为切入点,主动探索符合该群体的区域人文精神资源利用方式,支持多方共建,打造该类精神铸魂育人共同体。结合年龄层次、心理发展规律及认知特点,多提炼升华青少年易理解、易接受的人文元素。创新形式,制作更多青少年题材的电视和电影产品,多创作人文精神歌曲、报刊、图书等。总之,构建出独具绍兴特色的区域人文精神资源体系,形成其“绍兴标识”,激活其“绍兴动能”。
三、丰富表达方式
丰富学术话语内容。将区域人文精神培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区域人文精神论坛。引入“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人文经济学”等新视角,借助高校和党校、社科院等研究机构的平台优势、智力优势,并尝试与周边区域人文精神资源大市合作,组建研究阵营,打造学术联盟,强化科研成果应用。通过一系列、链条式学理研究,提升学术影响力,增加学术生长点,推进绍兴区域人文精神应用面更广、渗透度更高。
丰富大众话语内容。在传统文化集聚地区,坚持“人文+古典”理念,传承众多古迹遗址中的宝贵人文基因,促进博物馆、纪念馆与古村落、古建筑融合联动。在生态环境优美地区,坚持“人文+绿色”理念,注重人文精神资源与自然资源融合,打造更多“人文精神+民族风情”“人文精神+健康养生”等特色型发展范例。在市场经济活跃地区,坚持“人文+商业”理念,在轻纺、集成电路、化工、珍珠、袜业、厨具、医药等专业市场有条件建立、升级主题展陈馆,以见证区域人文精神力量对绍兴跨越发展、先行探索的内生驱动。
四、营造智慧场景
普遍运用智能技术。采用数字加工归档、大数据算法识别等技术,建立区域人文精神资源数据库,建强区域文化基因库,实施专业性强、精度要求高的数字化保护。依托新兴的云存储技术,分布式存储此类精神资源。因地、因人制宜,运用物联网系统呈现虚拟人文精神资源。另外,借鉴红链(HJZ Token)模式,发挥区块链技术去中心化、透明等优势,开发人文精神数字藏品,建立管理与交易平台;使用区块链存证功能,进行人文精神资源版权登记;提升可溯源性,推动人文精神公益活动落地众筹。
高效打造智慧场景。选取视频场景作为例证,在内涵式发掘环节,数据化处理人文精神视频,挖掘这类精神的更多价值、意义,显现其思想核心,适时与现实故事联结,推进绍兴区域人文精神传承。在便捷式传播环节,分析用户需求,精准定位粉丝群;筛选内容,获取有效流量;挖掘人文精神文本,关联时代语义,促使视频与社会大众“无缝对接”。在情景式特展环节,对绍兴人文事迹进行情景再现,设立人文遗产类节目,填充图片、影像,并改造升级为人文精神遗产3D节目,继而推进地域文化内涵的积淀与演进,呈现区域人文精神整合的新形态。
作者单位 绍兴市谱写新时代胆剑篇研究中心
作者:林 洋 编辑:蒋超